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他莫西芬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不同浓度他莫西芬干预骨肉瘤MG-63细胞(1、2、4、8、16μmol/L),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法检测他莫西芬(16μmol/L)处理的骨肉瘤MG-63细胞的凋亡率和侵袭能力;采用无血清培养基稀释MG-63细胞注射入SPF大鼠胫骨近端骨髓腔中,构建骨肉瘤大鼠模型,并予他莫西芬,观察肿瘤的体积;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MP-2蛋白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他莫西芬可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P<0.05),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他莫西芬处理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5)。骨肉瘤大鼠模型经他莫西芬干预后,肿瘤体积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他莫西芬可显著降低骨肉瘤细胞中MMP-9、MMP-2蛋白的水平(P<0.05)。结论他莫西芬可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可能通过下调MMP-9、MMP-2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量化式髌骨截骨对膝前痛影响。方法2004年2月至2010年11月间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126例(149例膝关节)。患者采取“抛硬币简单随机化”随机方法常规髌骨置换组和量化式髌骨置换组,均采用统一膝关节假体,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术前和随访时均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膝关节评分(HSS评分),髌骨评分(Feller评分)、手术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HSS和Feller评分,术后髌前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量化式截骨的时间明显少于标准模具截骨(P〈0.05)。结论采用量化式髌骨截骨对TKA术后可以更好的重建髌股关节,减少膝前疼痛的并发症,减少手术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患者女,33岁,主因腰骶部及左下肢疼痛半年,加重1个月人院。行CT及MRI示:骶椎体完全破坏,肿瘤范围较大,并超过骶骨边缘(图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与术后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2006-01-2010-01月,回顾性分析9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A组行传统腰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手术。B组术中常规钉棒系统加压。C组术中C型臂透视下矫正腰椎曲度。对患者术后腰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内固定系统松动及断裂情况进行比较,应用VAS及ODI对下腰部及双下肢疼痛症状评分。结果三组术后腰椎曲度丢失及椎间隙高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C组无断钉脱钉断棒发生,A组发生率为10%,B组为6.1%。C组腰痛VAS及ODI评分改善与A、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临床效果良好,明显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增加椎间隙高度恢复、降低断钉脱钉断棒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腰痛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颈前路术中椎体前纵韧带复合体(DLC)的修复重建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手术治疗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116例,按术式分为A组116例,B组117例.A组采用椎体前韧带复合体的修复重建,B组采用传统钉板固定,观察2组椎间隙高度、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椎间隙高度、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的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椎体前纵韧带复合体的修复重建用以替代颈前路接骨板固定预防植骨块滑脱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靳宪辉  牛洪峰  李华 《中医正骨》2008,20(10):15-16
目的:观察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西药治疗组)和颈痛颗粒联合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联合治疗组),对自身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联合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比较治疗后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不同入路方式的选择对术中髓核摘除量的影响及术后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2011年8月—2014年12月采用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1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中椎间孔镜不同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4组:A组42例采用后外侧入路(Yeung技术),B组40例采用经典椎间孔入路[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C组43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improved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access,ITEA),D组40例采用椎板间入路。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侧别、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计算并比较4组患者髓核摘除量;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曲度指数(lumbar curvature index,LCI)和椎间隙高度等进行评估。结果 A、B、C、D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分别为(3.7±0.8)、(3.6±0.7)、(4.5±1.1)、(3.0±0.8)cm3,C组体积显著大于其余3组,D组体积显著小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现脑脊液漏1例,无术后椎间隙感染、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无典型术后髓核突出复发症状。术前各组间ODI评分、下腰痛VAS评分及双下肢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上述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评分改善值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间比较LCI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以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间LCI变化值和椎间隙高度丢失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术中,采用ITEA技术的手术操作范围更大,术中探查及摘除责任髓核更彻底;但需要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及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8.
靳宪辉  李华  张庆胜  崔胜杰  代宏杰 《河北医药》2009,31(22):3087-308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中央脊髓损伤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诊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78例,根据患者主诉致伤力能量分级、受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选择手术方式,其中非手术治疗18例,前路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29例,后路减压椎管成型术21例,前后路联合减压术10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及术后1年随访时变化ASIA分值。结果非手术法术后随访1年时ASIA评分为(86±11)分,改善率70.77%;前路减压术术后随访1年时ASIA评分为(77±10)分,改善率62.58%;颈后路椎管成型术术后随访1年时ASIA评分为(76±12)分,改善率61.35%;前后路联合减压术术后随访1年时ASIA评分为(69±12)分,改善率52.82%。结论根据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中央脊髓损伤患者的致伤力能量、受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采用血管蒂骨瓣植入舟骨月骨融合术治疗腕关节舟月不稳的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我院1996-10~2005-01期间舟月不稳Ⅱ、Ⅲ期病例63例,其中男48例,女15例,年龄21~53(平均34.5)岁.左侧26例,右侧37例,体力劳动者43例,运动员5例,学生12例,司机3例.腕部有明显的外伤史者44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2月应用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患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59~77岁,平均为(66.3±2.1)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和腰骶部疼痛。单纯腰痛合并间歇跛行的中央椎管狭窄24例,腰痛合并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存在下肢根性分布感觉、运动障碍的神经根管狭窄8例。手术需减压节段1~3节(1.6±0.8节),其中单纯L4减压4例,L5减压17例,L4~L5减压9例,L3~L5减压2例。采用目测视觉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疗效评分。结果随访12~22个月,平均14.6个月。其中随访时间大于等于6个月者32例,术后1个月、术后1年腿痛VAS和ODI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结论采用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简单、安全和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