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例1男,46岁,交通伤后2h入院。右侧多发性肋骨骨折,右胫腓骨骨折。入院第2天出现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行呼吸机辅助呼吸48h。第13天螺旋CT证实主动脉峡部假性动脉瘤。第20天手术,双腔气管插管,左胸后外侧切口,在股-股并行转流下,分别于左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之间及瘤体下端3cm处阻断,打开瘤体,主动脉峡部内膜撕裂1/2周径,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99年12月~2005年5月共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0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就手术结果及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及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62例PTC患者(PTC组)和842例甲状腺良性结节(BTN)患者(BTN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年龄、性别、BMI和甲状腺功能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危险因素,并比较2组不同年龄患者的BMI水平差异。结果 PTC组年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水平低于BTN组,男性占比、BMI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高于BT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低年龄、男性、高TSH、低FT_3、高BMI是PTC的危险因素。≤40岁患者中, PTC组肥胖者占比高于BT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患者BMI偏高,提示肥胖可能与PTC发病相关。男性、低年龄、高BMI、低FT_3、高TSH是PTC的危险因素。40岁及以下PTC患者的肥胖率高于BTN患者。  相似文献   
4.
应用"双孔"技术与Cosgrove软质环行二尖瓣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我们应用"双孔"技术和Cosgrove软质环行二尖瓣成形术1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7例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的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抢救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TRA)患者7例,现就围术期处理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我院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外科经验。方法:29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全麻后行右第四前肋间小切口,经食管超声引导下行右心房封堵房间隔缺损。结果:28例封堵成功,术后复查未见分流,1例封堵失败改体外偱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结论: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可靠,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原性恶液质患者围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200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原性恶液质患者30例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围术期处理的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早期死亡4例,26例存活出院者的心脏功能及全身情况均有显著改善,术后早期效果良好。结论:手术效果取决于术前充分的准备;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管理,积极纠正三尖瓣反流;术后加强心肺功能支持,及早处理肾功能不全,重视围术期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8.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对患者的心功能及内环境影响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近几年在全国多家医院开展。但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较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而言,技术难度大,操作要求高。美国St Jude公司1999年9月份研制开发了主动脉近段吻合器,它的应用使手术操作变得简单,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我科于2002年8月~2003年2月共应用此吻合器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9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例中,男7例,女2例,年龄48~72岁,平均62.3岁。既往史有:心绞痛6例,心肌梗死3例,脑梗死1例,高血压病5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早期新发心房纤颤(房颤)的相关因素及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OPCAB的124例患者资料,选取备选危险因素,以术后新发房颤为终点,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因素,将P〈0.25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后退法筛选危险因素.明确与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0.25的指标有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间、年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间是术后房颤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OPCAB术后早期新发房颤与年龄及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间密切相关,高龄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间延长可能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6例创伤性膈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其中,14例治愈,2例死亡,死亡的原因分别为出血性休克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创伤性膈疝由于易被合并的脏器伤现象所掩盖,其一经发现,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