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GF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神经长生因子是一种影响神经细胞发育、存活的多能神经营养因子,其中枢和周围效应与神经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本文对NGF与神经系统发育、神经损伤及疾病过程中所发生的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NGF的抗凋亡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20岁,2008年9月入院.2003年发现甲状腺肿大,当地医院诊断为桥本甲状腺炎,给予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入院时左甲状腺素钠为75μg/d.2005年开始出现颜面、前胸皮疹,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痤疮、湿疹,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2007年开始出现肝功能异常,持续保肝、降酶治疗.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前额、双眼睑、前胸皮疹伴局部皮损,部分融合,双手指甲纵嵴皲裂,部分与甲床分离,部分缺失.双侧甲状腺Ⅲ度肿大,质韧,无触痛,未闻及血管杂音,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2 cm,无触痛,双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心包积液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04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合并心包积液组与无心包积液组,比较两组甲状腺功能、血常规、血脂、心肌酶等的差异。结果:104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39例发生心包积液,发生率为37.5%。与无心包积液组患者相比,合并心包积液患者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更低,促甲状腺激素(TS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心包积液患者具有甲状腺功能更低下,心肌酶、胆固醇升高更显著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血尿酸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以及高尿酸血症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体检人群中青年男性作为受试者,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受试者尿酸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将受试者根据尿酸水平分为正常组及高尿酸血症组,对高尿酸血症者进行为期1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对两组人群1年前后的临床指标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受试者血尿酸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分组后,两组受试者尿酸与腰椎骨密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按提前设定的措施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后,高尿酸血症组受试者的尿酸、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前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高尿酸血症组在受试1年后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青年男性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的措施来控制尿酸水平,可同时改善脂代谢,短期内未造成对骨密度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9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无心肌缺血症状的、无已知甲状腺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分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17例)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38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中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为4.3%(17/399),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中男性比例及吸烟比例均低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7比194/382,P=0.007;2/17比136/382,P=0.043).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5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为13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4).两组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不是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特征及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肾脏损害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57例,分为合并代谢综合征组(MS组,120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非MS组,137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下肢动脉硬化、脑梗死的发病情况。结果代谢综合征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值、胆固醇、三酰甘油均较非代谢综合征组明显增高,MS组β细胞功能较非MS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谢综合征组患者尿酸及尿白蛋白排泄率较非代谢综合征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谢综合征组冠心病的发病比例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结论与非代谢综合征组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β细胞功能较差、胰岛素抵抗及肾脏损害较重,冠心病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血糖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规律治疗1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30例,其中15例为血糖控制较好组[GGC组:平均年龄(61.2±1.1)岁],另外15例为血糖控制较差组[PGC组:平均年龄(63.4±0.9)岁].另设正常对照组15例[NC组:平均年龄(61.8±1.5)岁].分别测定3组成员股骨颈及L1~4水平的BMD、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IGF-1、空腹C-肽、血钙、血磷、血镁、全段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 3组在iPTH和IGF-1水平上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股骨颈BMD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水平与IGF-1、体重等指标相关,骨吸收增加与高血糖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我们回顾性纳入了8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与未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2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脂水平。结果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症状心肌缺血患病率为27.0%(24/89),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未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8±9.5)岁比(53.6±8.7)岁,P<0.01],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9.3±2.6)%比(10.3±2.6)%,P=0.107],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后,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无症状心肌缺血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根据血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低尿酸组和高尿酸组,比较3组患者间骨密度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患者尿酸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3组间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等无统计学差异,组间脊柱骨密度具有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与脊柱骨密度显著相关。结论观察血尿酸水平有利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筛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心包积液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4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合并心包积液组与无心包积液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甲状腺功能、血脂水平、血红蛋白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4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39例发生心包积液,合并心包积液组患者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素、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无心包积液组,同时前者促甲状腺激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酸激酶、总胆固醇、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也显著高于后者(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甲状腺素、血红蛋白是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心包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心包积液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