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外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予甲钴胺(弥可保)口服,治疗组加服自拟五藤通络汤配合中药熏洗,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66.7%(P〈0.05)。结论内外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气虚血瘀型、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血液炎症因子、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 92例急性脑梗死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人随机分为气虚血瘀组30例、风痰瘀阻组32例、对照组30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前两组加服芪参益气滴丸0.5 g,每日3次,疗程14 d。在治疗前后观察3组病人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IL-6、TNF-α、hs-CRP浓度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NIHSS分值、CSS分值、中医证候积分分值较对照组下降(P0.05),且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ADL分值较对照组增加(P0.05);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总有效率(71.87%与76.87%)较对照组(6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方面优于风痰瘀阻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证型属于风痰瘀阻、气虚血瘀的病人,在内科常规疗法基础上加服芪参益气滴丸能进一步降低病人炎症反应,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一步好转,促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杏丁注射液联合速效救心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ACS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杏丁注射液联合速效救心丸组)50例和对照组(杏丁注射液组)46例,1月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ST段位移的比较、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6.O%,对照组为54.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在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ST段位移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杏丁注射液与速效救心丸联用治疗ACS比单用杏丁注射液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郑泽荣  肖波  冼志莲  骆洁恒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209-1210,1212
目的 观察杏丁注射液联合速效救心丸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ACS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杏丁注射液+速效救心丸)与对照组(杏丁注射液);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测定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管内皮因子含量.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D0、D1的直径和△D均表现为增加,除D0的直径外,D1和△D均有显著性筹异.组间比较,D1和△D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NO含量分别增加68.15%、32.62%;而ET-1含量分别降低50.69%、25.88%.组间比较内皮因子含量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杏丁注射液与速效救心丸联用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变血管内皮因子的浓度.  相似文献   
5.
骆洁恒  郑泽荣  林玲莉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054-1054,1113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自拟软肝消水颗粒,治疗8周;比较两组I临床疗效及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等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其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起效快,疗效确切,无副作用,且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苦碟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92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和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测定血浆CRP和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CRP较治疗前分别地降低18.8%、46.7%,IL-6浓度较治疗前分别降低12.7%和9.6%,经统计学处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应用苦碟子可通过降低CRP及IL-6水平来发挥保护脑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甲磺酸双氢麦角碱是经典的治疗痴呆的西药,首灵健脑胶囊是以制首乌为主药的纯中药制剂,对比两药对老年期痴呆患者智力状态及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4/2004-10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老年期痴呆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①首灵健脑胶囊组30例,口服首灵健脑胶囊,为医院协定处方(由制首乌、赤灵芝、参三七、广郁金等组成,每粒0.3g,含生药3g),3粒/次,3次/d。②对照组20例,给予甲磺酸双氢麦角碱片,1m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应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共30项,每项回答正确得1分,总分30分,文盲17分,受教育年限≤6年20分,受教育年限≥7年24分为痴呆)和长谷川痴呆量表(共11项,满分32.5分,〈21.5分为可疑痴呆)评估智力障碍程度;采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共8项,满分40分,每项5分,1分为症状偶尔出现,5分为症状持续存在,患者主动叙述)评估中医症候;同时采血测定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5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简易智力状态量表评分:治疗后首灵健脑胶囊组评分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28.01&;#177;2.56,25.67&;#177;3.29,P〉0.05),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②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治疗后首灵健脑胶囊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26.50&;#177;1.10,25.00&;#177;1.38,P〉0.05),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③中医症状积分量表得分:首灵健脑胶囊组除反应迟钝和语言不利2项外,其他6项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只有失眠健忘和胸闷肢麻2项得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其他6项与治疗前比无差异(P〉0.05)。(少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首灵健脑胶囊组治疗后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除全血黏度低切降低外,其他指标与治疗前比无差异(P〉0.05)。结论:首灵健脑胶囊具有益气补肾填精、活血化瘀开窍的功能,能有效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性,能明显改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中医症状,促进患者智能恢复,疗效优于甲磺酸双氢麦角碱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首灵健脑胶囊治疗老年性痴呆小鼠的机制.方法腹腔注射AlCl3复制慢性铝中毒老年痴呆模型,同时灌胃给予相应药物.给药结束后测试脑中单胺类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酶及胆碱酯酶含量.结果模型组小鼠脑中的单胺类递质、MDA、SOD、胆碱酯酶及Na^+-K^+-ATP酶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用药后与模型组比较,高、中剂量的首灵健脑胶囊和双氢麦角碱(喜得镇)对单胺类递质、MDA、SOD、Na^^+-ATP酶和胆碱酯酶的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或P〈0.01);低剂量的首灵健脑胶囊对NE的含量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首灵健脑胶囊减轻脑神经元的损伤,发挥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合并滤泡癌(follicular carcinoma, FC)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PTC合并F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7例,发病年龄28~70岁(平均50.7岁)。10例甲状腺FC均为单发,瘤体最大径为1.0~8.0 cm,广泛浸润型3例,微小浸润型7例,10例均为有限血管浸润型(≤4个血管),其周围未见合并甲状腺良性病变;PTC单发者5例,多发者5例,瘤体最大径为0.2~2.2 cm,≤1.0 cm者8例,周围伴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和结节性甲状腺肿者4例。1例合并食管鳞状细胞癌。免疫表型:10例PTC中CK19阳性,8例Galectin-3阳性,6例HMBE-1阳性,6例BRAF V600E蛋白阳性,10例CD56均阴性。结论 PTC较少与FC混合发生,预后与肿瘤是否多灶及有无伴桥本甲状腺炎等有关,其内在机制复杂且仍存在争议,在临床病理外检工作中需警惕,以避免漏诊其中一种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