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Wallenberg综合征又因其病变都位在延髓外侧故又称延髓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 Syndome)现将本人自1991~1994年收治6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男,41岁,因眩晕、吞咽困难、呛咳1天于1991年3月6日入院.查体;血压16/10kPa,声音嘶哑,右侧软腭麻痹,右侧Horner征(+),右面部及左肢体痛温觉消失,四肢肌力正常。脑CT未见异常。 例2:男,61岁,因头痛、眩晕、呕吐、呛咳、吞咽困难6小时于1992年9月3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6年.体检。血压26/16kPa、声音嘶哑、右侧软腭瘫痪,颈稍亢,右面部及左侧肢体痛温觉消失,右侧共济  相似文献   
2.
室性期前收缩显示ST段抬高呈巨R波型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发作1年就诊。发作前无明显诱因,常于休息时发作,每次持续时间15~35min,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史12年,否认吸烟、糖尿病史。体检:BP160/95mmHg,心率75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  相似文献   
3.
4.
心肌细胞或组织对附近组织传导的兴奋或外来刺激能够发生反应而产生激动的特性称为兴奋性。一旦心肌细胞或组织发生激动反应,立即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地或部分地丧失兴奋性,这一特性称为不应性,激动后不应性所持续的时间称为不应期[1]。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根据心脏组织对期前刺激产生的不同反应分为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以及功能不应期[2]。几乎所有的心电图概念、现象、法则,以及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与不应期相关。不应期的影响因素众多,如性别、年龄、神经、心率、前心动周期等。对于瞬息变化的心电图,我们往往重视了这些变化,却忽视了产生这些改变的原因,心动周期改变引起相应的不应期的改变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8例前心动周期改变对其后心电图的影响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心电图。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42岁。因反复胸闷、心悸2月就诊。体检:T37.1℃,BP130,75mmHg。神志清。心界未扩大,心率75次,min,心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临床诊断:心律失常待查。动态心电图示24h内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15530次,占总心搏的13.2%,部分呈二。四联律。3个心电图典型片段见图1。  相似文献   
6.
融合波多是两个起搏点的冲动在特定时间内传至心房或心室部位,各自控制一部分心房肌或心室肌的不完全性干扰现象。本文报道2例较罕见的融合波——窦-交室性融合波群。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比较先天性与获得性长QT综合征(LQTS)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时的初始节律.方法分析6例先天性LQTS、8例获得性LQTS的Q-TC间期、校正的Tp-e间期(Tp-eC)及TdP发生阵数、初始节律.结果6例先天性LQTS中,Q-TC间期(565.2± 45.1)ms,Tp-eC(145.1±29.1)ms,共计Tdp14阵,平均2.3阵/例,TdP发作前可见窦性节律加快、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8例获得性LQTS中,Q-TC间期(591.3±67.3)ms,Tp-eC(154.2±56.9)ms,共计TdP237阵,平均29.6阵/例,TdP发生在缓慢节律的基础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呈短-长-短形式触发.结论获得性LQTS比先天性LQTS更具有危险性,TdP发生前的初始节律分析有助于鉴别先天性LQTS和获得性LQTS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李忠杰  郑新权 《心电学杂志》2011,30(3):270-272,278
例3患者男性,64岁,反复胸闷心悸20余年,突发突止,每次发作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临床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后行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采用基础周长700ms的程控期前刺激,  相似文献   
10.
刘文荣  郑新权 《安徽医学》2008,29(5):539-539
一、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71岁。因劳力性呼吸困难2年,加重20天于2007年10月20日入院。患者二年前开始出现活动时心悸、气急,尤其在爬坡时明显,休息后可缓解。后因渐进性加重,多次到县内两家二级医院就诊,按“扩张型心肌病”予“活血化淤、营养心肌”等治疗后,症状略有缓解。20天前因“感冒”出现心悸、气急加重,轻微活动也感不适,静坐则无症状,夜间不能平卧,睡眠差。1周前出现纳差、恶心、上腹痛。无咳嗽、咯痰,无下肢水肿.大小便正常。否认家族性疾病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