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1.
 目的 评估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对病区公共环境及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的污染情况。方法 对某新冠定点救治医院病区公共区域、脱卸区域和个人防护用品进行采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报告Ct值,分析个人防护用品新型冠状病毒阳性相关因素。结果 共采集病区公共区域环境标本100份,病区公共区域环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总阳性率为30.00%,脱卸区电梯地面、走廊公共区域地面、脱卸电梯按钮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最高,分别为60.00%、60.00%、40.00%。一脱区和二脱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出率分别为18.33%、1.67%。48.33%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其中外层鞋套鞋底、外层手套和防护服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5.00%、21.67%、8.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生岗位和高风险操作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高(均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对病区公共环境、一脱区和个人防护用品可造成不同程度污染,做好个人防护和定期环境清洁消毒,可以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准医疗、个体化给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血小板药物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入选PCI后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且疗程在3个月左右的患者,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快代谢组、中代谢组和低代谢组,并给予个体化干预治疗。快代谢组继续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中代谢组将氯吡格雷调整为1.5倍剂量;低代谢组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将氯吡格雷调整为2倍剂量,替格瑞洛组将氯吡格雷改换为替格瑞洛(90 mg、2次/d)。检测各组个体化干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干预治疗后的出血事件。结果:各组患者干预治疗前后组间和组内比较,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为快代谢组中代谢组低代谢组,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治疗后,中代谢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较干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低代谢组中氯吡格雷组血小板聚集率与干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较干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干预治疗后快代谢组、中代谢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代谢组中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快/中代谢组,氯吡格雷组仍明显高于快/中代谢组(P均0.05)。干预治疗后,中代谢组、低代谢组与快代谢组比较出血风险均未增加(P均0.05)。结论: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个体化给药,可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对于CYP2C19基因型为低代谢型的患者建议改用替格瑞洛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经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大鼠脑梗死模型中131I一氟一碘阿糖呋喃基尿嘧啶(FIAU)的生物分布及脑组织中胸苷激酶(TK)基因的表达,为核素报告基因显像无创性监测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备携带TK一内部核糖体连接位点一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IRES—BDNF)基因的腺病毒重组体Ad5一TK—IRES—BDNF一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线栓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将转基因的干细胞分别通过脑实质、侧脑室、颈动脉和尾静脉注射人大鼠脑梗死模型中,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Iodogen固相氧化法标记氟·阿糖呋喃基尿嘧啶(FAU)后进行生物分布研究,计算%ID/g;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定量分析TK基因的表达;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原位移植组梗死侧脑组织中的%ID/g为0.124±0.013,明显高于侧脑室移植组(0.052±0.004)、颈动脉移植组(0.061±0.002)、尾静脉移植组(0.059±0.005)和对照组(0.005±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3~5.652,P均〈0.05),其他移植细胞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94—1.448,P均〉0.05)。所有移植细胞组内两侧脑组织%ID/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04~15.734,P均〈0.05),而对照组两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1,P=0.182)。此外,原位移植组梗死侧脑组织中TK基因的表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2~12.371,P均〈0.05);且脑组织TK基因表达的相对量与%ID/g呈正相关(r=0.971,P〈0.001);脑组织内TK/[3一actin的比值与%ID/g呈正相关(r=0.899,P:0.002)。结论原位注射是治疗脑梗死的最佳细胞移植途径;选择适当示踪剂,可利用PET或SPECT进行无创性活体监测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患者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315例因胸腰椎OVCFs行PVP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男114例,女201例;年龄65~89岁,平均(76.97±4.92)岁;单椎体骨折216例,双椎体骨折85例,三椎体骨折14例。对患者行PVP治疗,术后追踪1年,观察患者术后1年内邻近椎体骨折情况,将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未骨折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Cobb角、是否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 经过1年的追踪随访,315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为12.4%。其中术后3个月内骨折者23例,术后4~6个月骨折者11例,术后7~12个月骨折者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