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3个月)对肝硬化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江阴市中医院消化科、肝病科、心内科就诊的长期使用PPI的患者97例,分为三组,其中A组为非肝硬化患者31例;B组为肝硬化代偿期患者30例;C组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8例。统计各组患者腹痛、腹泻、腹胀、便秘、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结果在A、B、C三组患者之间,长期使用PPI出现腹痛、腹泻、腹胀、便秘、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经停用PPI同时补充益生菌治疗后症状缓解率,A组和B组显著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出现腹痛、腹泻、腹胀、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的风险较高,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汁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对急性胆管炎(AC)诊断和严重程度判断的价值。方法42例患者经ERCP胆道插管和/或术中抽取胆汁检测IL-6、TNF-α、IL-8的表达水平。结果AC患者轻症组与重症组胆汁中IL-6、TNF-α、IL-8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症组IL-6、TNF-α高于轻症组(P<0.001),重症组IL-8高于轻症组,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中TNF-α、IL-6、IL-8参与了AC发病的病理过程,对AC的明确诊断以及严重程度预测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具有内镜治疗指征的消化道早癌患者22例,择期进行ESD.术前采用超声内镜检查确认所有患者病变部位仅局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22例患者均完成ESD,其中21例患者病灶达到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为95.45%.术中均成功止血.术后出血1例,使用金属钛夹止血后出血停止,未见穿孔或食管狭窄病例.术后6个月21例患者复查内镜,显示创面已基本愈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安全有效,具有外科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AP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病因为胆道疾病和暴饮暴食,约10% ~ 30%的患者找不到明确的病因,称为特发性急性胰腺炎(idiopathic acute pancreatitis, IAP).对IAP的治疗仅对症处理,不能去除病因,故易复发.只有确定了IAP的病因,才能合理治疗,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黏膜下注射后内镜黏膜冷切除术和黏膜热切除术在治疗结直肠直径6~10 mm无蒂息肉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江阴市中医院收治的因结直肠无蒂息肉(6~10 mm)拟行内镜切除的110例患者,共131枚息肉,随机分为冷切除组和热切除组。所有患者均于术中采用靛胭脂、生理盐水混合液进行黏膜下注射。分析2组患者病变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中出血或穿孔及术后1个月内迟发性出血或穿孔)及术后半年内息肉残留或复发率。结果:冷切除组55例患者,共62枚息肉,热切除组55例,共69枚息肉。2组息肉大小、位置、内镜形态和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切除组平均手术时间较热切除组明显缩短[(2.2±1.1)min vs(3.6±1.4)min,P<0.001]。冷切除组息肉完整切除率为95.2%,热切除组息肉完整切除率为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9)。冷切除组术中出血1例,术后出血1例;热切除组术中出血2例,术中穿孔1例,术后出血1例,2组并发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75)。术后半年复查肠镜,无息肉残留或复发。结论:黏膜下注射后内镜黏膜冷切除术是传统冷切除术的有效改良,可作为结直肠6~10 mm无蒂息肉的有效切除方式。  相似文献   
6.
汤瑜  向培  徐威  邱全兴  胡学军  符玉章  姚平 《肝脏》2011,16(3):267-268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最常见的消化内科危重病症之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门脉高压和肝硬化高动力循环是导致大出血最主要的病理基础[1]。控制补液量在保证有效循环血量的同时,不造成继发性门脉高压及高动力循环是控制出血的关键[25]。  相似文献   
7.
邱全兴  沈云志 《胰腺病学》2007,7(6):410-411
AP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病因为胆道疾病和暴饮暴食,约10%~30%的患者找不到明确的病因,称为特发性急性胰腺炎(idiopathic acute pancreatitis,IAP)。对IAP的治疗仅对症处理,不能去除病因,故易复发。只有确定了IAP的病因,才能合理治疗,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一、微结石(BML)胆道微结石也称胆泥、微结晶、假性结石等,是一种沉淀于胆汁中颗粒状固体混合物,由胆固醇结晶、胆红素钙颗粒和其他钙盐组成[1],直径<2mm,临床上常规辅助检查难以发现。因此,相当一部分微结石引起的AP被认为是IAP。van Brummelen等[2]报道,80%IAP…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ERCP联合胆道微结石检查在即性胆管炎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于54例急性胆管炎患者,常规行B超、CT或MRCP检查,经ERCP或ENBD收集患者的胆汁,通过普通和偏光显微镜查找微结石。 结果 54例患者常规检查(B超、CT或MRCP)提示36例胆总管结石或扩张,18例无明显异常。54例患者均行ERCP,其中5例急诊行ENBD治疗,3例ERCP插管失败;ERCP提示35例胆总管结石,4例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12例未见明显异常;在12例无明显异常的患者中,9例在偏光显微镜下检测有胆道微结石(大多为胆固醇单水结晶)。与常规检查组、ERCP组比较,联合检查组大大提高了结石阳性检出率,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ERCP联合镜下查找微结石可以提高胆道结石的诊断率;不明原因的急性胆管炎与胆道微结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放大窄带成像内镜日本窄带成像技术专家小组(JNET)分型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放大窄带成像内镜检查的106处结直肠肿瘤,并进行JNET分型,与内镜或外科手术标本病理诊断进行比较,评估JNET分型的准确性。结果:结肠肿瘤术后标本病理提示:非早癌病例70例,其中增生性息肉(包括锯齿状息肉)1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0例;早癌病例36例,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1例,黏膜下浅层癌7例,黏膜下深层癌8例。JNET各分型其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如下。1型:98.11%,98.96%,90.00%,90.00%,98.96%,2A型:80.19%,71.74%,86.67%,80.00%,80.49%;2B型:77.36%,84.62%,57.14%,57.14%,84.62%;3型:95.28%,100.00%,37.5%,100.00%,95.15%;JNET分型对结直肠病变早癌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82.08%,90.00%,66.67%,77.42%,84.00%。结论:JNET分型能有效实时判...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