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邢一鸣 《胃肠病学》2013,(8):509-510
病例:患者女,62岁,因"反复咳痰10年,再发3 d"于2012年10月17日就诊于我院呼吸科。患者10年前受凉后出现反复咳嗽、咳痰,就诊于我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肺气肿、类风湿性关节炎",多次在我院和外院治疗,治疗后症状好转。3 d前患者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咳痰,痰量多,黄白痰,咳嗽剧烈时伴胸闷、气喘,可成句连续讲话,能平卧,在外院给予头孢、氨茶碱、地塞米松治疗后症状未明显改善,第2 d发生恶心、呕吐两次,呕吐物为黄色胆汁样,无  相似文献   
2.
背景胆囊十二指肠瘘(cholecystoduodenal fistula, CDF)继发胆囊假性动脉瘤致失血性休克病例罕见,而往往临床结果严重,致死率高.病例概述一例中年男性患者发生不可控制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后续通过相关诊疗手段诊断为CDF继发胆囊假性动脉瘤破裂导致失血性休克,经积极治疗后抢救成功.结论 CDF多继发于胆囊结石,早期诊断困难,联合应用B超、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及胃镜、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可提高早期诊断率,合并胆囊假性动脉瘤致出血时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定位并栓塞止血.手术治疗原则是切除胆囊、取净结石、切断瘘管并修补瘘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印戒细胞癌(SRCC)的疗效及预后,并探讨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泰州市人民医院、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行ESD治疗的62例早期胃SR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治愈性切除组34例和非治愈性切除组28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部位、大体分型、浸润深度、切缘、溃疡及术后随访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整块切除率为100%(n=62),完全切除率为83.9%(n=52),治愈性切除率为54.8%(n=34)。术中穿孔率为1.6%(n=1),迟发出血率为1.6%(n=1)。28例非治愈性切除的患者中,20例追加了外科手术,死亡2例,其中1例在外科手术后死于术后出血,另1例在外科手术后死于术后感染。8例非治愈性切除的患者没有追加外科手术,其中2例患者死于淋巴结转移。ESD治愈性切除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ESD非治愈性切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肿瘤直径>20 mm(OR=59.73,95%CI=9.94~358.87,P<0.001)及溃疡是(OR=24.49,95%CI=2.11~284.72,P=0.011)是早期胃SRCC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达到内镜下治愈性切除标准的早期胃SRCC患者,预后明显好于非治愈性切除的患者。肿瘤直径>20 mm和溃疡为早期胃SRCC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择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因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缬沙坦片治疗,研究组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于治疗前后对两组心功能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LVEF、BNP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够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效果。 方法 2011年1月—2018年3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消化科10例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6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146例患者(147处病变)均行ESD治疗,最终病理证实均为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主要观察指标为短期疗效(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长期疗效(五年总体生存率、五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 结果 ESD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147/147)、84.4%(124/147)和38.8%(57/147)。75处浸润至黏膜下浅层(浸润深度<500 μm,SM1)的病变中,57处为扩大适应证,均为治愈性切除;其余18处为超适应证,均为非治愈性切除。72处浸润至黏膜下深层(浸润深度≥500 μm,SM2)的病变,均为超适应证和非治愈性切除。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2~101个月),133例完成随访,五年总体生存率为90.9%。133例完成随访患者中,扩大适应证者(50例)的五年总体生存率为95.7%,超适应证者(83例)的五年总体生存率为88.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P=0.48);扩大适应证者的五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100.0%,超适应证者的五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 结论 对于符合ESD扩大适应证的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ESD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对于ESD超适应证的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ESD切除也有较好的预后,但术后要进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依替巴肽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营养素1(C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任丘市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3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研究组加用依替巴肽。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研究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cTnT和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T-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6.67%比8.89%,P>0.05)。结论依替巴肽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良好,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cTnT,CK-MB,CT-1等水平,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新生,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转移性乳腺癌消化道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法对1例发生于胃的转移性乳腺癌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低倍镜下,见胃黏膜局部大量形态一致的细胞聚集,细胞排列成条索状、小管状及弥漫散在分布。高倍镜下,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深染,核分裂罕见,有丰富的胞质,胞质红染,部分细胞含丰富的细胞内黏液,呈不典型印戒样细胞。免疫组化:ER(■),PR个别细胞(+),CK7(■),E-cad和GCDFP-15(+),CK20和Villin(-)。结论胃转移性乳腺癌临床表现及消化内镜下缺乏特异性表现,病理形态与胃原发性腺癌形态相似,确诊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小切口入路颞下颌关节盘复位缝合术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4—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48例(54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采用耳屏内小切口入路行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及缝合固定术进行治疗,分析术前、术后3个月患者开口度、疼痛值、关节功能评价以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平均开口度为(19.46 ± 3.91)mm(12~26 mm),术后开口度为(32.57 ± 5.21)mm(27~40 m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大张口疼痛平均为25(25,75)分,术后为25(0,50)分;术前进食疼痛平均为25(0,100)分,术后为0(0,25)分;术前关节功能自我评价为(56.86 ± 22.56)分,术后自我评价为(81.50 ± 11.71)分,术后3个月的开口度、疼痛VAS值及关节功能自我评价均比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RI影像学显示关节盘复位有效率达90.74%(49/54)。结论:颞下颌关节盘复位缝合术可以有效复位前移的关节盘,显著改善开口度、缓解疼痛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下不同方法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月该院86例经肠镜白光及活检病理判断为直肠NE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49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4例采用内镜全层切除术(EFR);记录并评估3组患者病灶大小、切除面积、术前超声深度、手术时间、病灶切除大小、住院时间、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R0切除率、侧切缘及基底切缘阳性率、并发出血、穿孔发生率和3年生存率等情况。结果 EMR组、ESD组及EFR组病变切除面积中位数分别为100.00、240.00及320.00 mm2,呈明显递增趋势(P < 0.05);手术时间分别为(20.04±6.44)、(46.35±8.76)和(54.21±7.65)min,明显延长(P < 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17±0.42)、(4.40±0.90)和(5.07±0.68)d,明显增加(P < 0.05)。而病变R0切除率、血管浸润率、淋巴管浸润率、神经侵犯率、垂直切缘阳性率、CD56表达率、嗜铬粒蛋白A(CgA)表达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位于直肠的、无淋巴结转移的、直径小于10 mm的直肠NEN,可通过EMR、ESD及EFR安全切除。其中,EMR相对简单,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及EFR;EFR具有较高的整体切除率和组织学切除率,可能优于传统的EMR及ESD,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SD和EMR,3种方法在R0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上并无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