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伴癌患者的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与非伴癌患者的胃HGIN组织全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间行放大染色胃镜检查的21例患者的标本,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均为HGIN。21例患者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病理示10例为HGIN,11例为HGIN伴部分癌变。采用4×44K人全基因表达谱芯片,用非配对t检验和Benjamini-Hochberg假发现率(FDR)校正筛选差异基因,采用GeneSpring GX 12.6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结果 伴癌HGIN与非伴癌HGIN组织的全基因表达谱比较,共有差异基因470个(P<0.05,倍数变化>2),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180个,表达下调的基因290个。上调基因GO富集主要与三酰甘油合成、甘油酯合成、中性脂质合成、甘油醚代谢、有机醚代谢及甘油酯类代谢有关。结论 脂质代谢改变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2.
病例:患者女,42岁,因"反复排便前腹痛伴腹泻3年,加重1年"于2010年1月7日就诊于我院消化科,门诊初步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近3年来反复出现排便前脐周痛,伴便意和排便急迫感,解稀糊样便,2~3次/d,腹痛多于便后10 min内明显减轻,症状多持续数日,每年有超  相似文献   
3.
病例简介患者,女,约半小时后明显吐、反酸、烧心68岁,2005年9月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主要位于剑突下,进食,可持续1~2小时,严重时需用哌替啶止痛。病来无恶心、呕呕血、黑便、腹泻、便秘等伴随症状。大便2天1次,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胸腺瘤中消化系统异常的发生率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结合文献,对北京协和医院1985年1月至2002年6月138例胸腺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8例胸腺瘤患者中消化系统症状总发生率12.3%(17/138),其中以慢性腹泻最多(7.2%,10/138),大多数腹泻原因不明确。胸腺瘤患者具有突出的自身免疫倾向,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10例慢性腹泻患者中7例检测出自身抗体。胸腺瘤切除后有6例慢性腹泻症状基本缓解。结论胸腺瘤伴随消化系统异常比较常见,其中原因不明的慢性腹泻最多。胸腺瘤患者具有突出的自身免疫倾向,推测自身免疫性肠病可能是此类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功能性肠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伴随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不同国家IBS患病率有差异,一项包括80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总患病率为11.2%~([1])。中国人群IBS患病率约为6.5%,女性患病率较男性高(8.1%对6.8%),发病高峰年龄为30~59岁~([2])。IBS患者虽无器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结核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病理诊断的12例食管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食管结核患者多为中老年,年龄21~69岁,平均50岁;男4例,女8例,男女比例为1∶2.食管中段是食管结核最常累及的部位.临床症状以胸骨后疼痛不适(11例,91.7%)和吞咽困难(6例,50.0%)为主,结核中毒症状不明显.内镜下表现以溃疡型病变较多见(7例,58.3%).内镜下活检病理符合结核是诊断的重要依据.8例患者经抗结核治疗后痊愈.结论 食管结核临床和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内镜下活检,必要时需要反复取材.对于食管中段的病变特别是溃疡型病变的鉴别诊断应考虑食管结核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含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铋剂四联方案作为初次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的疗效、复发情况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经 13C或 14C-尿素呼气试验证实的102例Hp感染者为研究对象,给予铋剂四联方案(艾司奥美拉唑镁20 mg+枸橼酸铋钾220 mg+阿莫西林1000 mg+克拉霉素500 mg,每日2次,疗程14 d)作为初次Hp根除治疗。治疗结束后4周、8周、6个月和12个月分别复查 13C或 14C-尿素呼气试验以评估根除疗效和复发情况,同时对根除治疗前有消化不良相关症状患者评估其症状缓解情况。在整个治疗和随访期间记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以评估安全性。 结果 102例患者中,1例因皮肤过敏反应停药,101例按方案完成治疗,其中65例患者根除治疗前存在消化不良相关症状。Hp根除治疗结束后4周按意向原则(ITT)数据分析的根除率为88.2%,按符合方案(PP)数据分析的根除率为89.1%;根除治疗后8周的复发率为2.4%,根除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的复发率均为0,根除治疗后1年的总体复发率为2.4%。根除治疗结束后4周、8周、6个月和12个月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1.5%、75.4%、71.2%和70.2%。101例患者中有11例(10.9%)患者服药过程中发生轻度不良反应,停药后症状自行逐渐消失。结论 含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铋剂四联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Hp根除率,1年复发率<3%,安全性高,可推荐作为Hp初次根除治疗的标准方案。  相似文献   
9.
胸腺瘤病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胸腺瘤临床表现及消化系统症状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胸腺瘤临床资料。结果胸腺瘤常见首发症状是肌无力(53.75%)和肿瘤所致胸部不适症状(22.54%),部分患者体检偶然发现(13.29%)。患者具有突出的自身免疫倾向,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并伴随多种与免疫异常有关的疾病(副肿瘤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58.95%(重症肌无力56.65%)、内分泌疾病5.78%、第二肿瘤4.62%、血液系统疾病6.37%、结缔组织病1.73%、消化系统疾病1.16%。消化系统症状总发生率9.83%(17/173),以慢性腹泻最多(5.78%),多数腹泻病因不明。结论胸腺瘤具有突出的自身免疫倾向,临床表现差异大,伴随多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常见,似与自身免疫性肠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下神经丛(SMP)中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的变化。方法用冰水灌胃法建立IBS-C大鼠模型,并设对照组。取肠道组织制作结肠SMP全层铺片标本;用免疫荧光多重染色技术检测SMP神经元及其活化状态;计数神经元的数量以及活化的特异性阳性神经元的总数和比例。结果IBS-C组(n=7)大鼠粪便粒数减少且含水量下降,肠道传输减慢。结肠SMP每高倍视野神经元总数和活化神经元总数均显著增多(P0.05);活化的胆碱乙酰转移酶免疫反应性(IR)阳性神经元比例和活化的血管活性肠肽IR阳性神经元比例则显著降低(P0.05);活化的一氧化氮合酚-免疫反应性(NOS-IR)阳性神经元比例显著增高(P0.05)。结论结肠SMP的变化可能在IBS-C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