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
肝脏是维生素D产生的主要场所,不同病因所致的慢性肝损伤,终会影响维生素D代谢而导致维生素D缺乏,从而加速肝病本身的进展。近期研究证实,肝硬化患者体内维生素D缺乏程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介绍了维生素D及其受体在肝硬化病情评估及治疗中的作用,指出维生素D不仅有助于评估肝硬化病情的严重程度,也有可能作为肝硬化治疗的新切入点并成为重要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从Cochrane Library、Pub 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医药期刊全文及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搜索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和单用UDCA治疗PB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截止日期到2017年12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文献偏倚风险评估并采用RevMan5.3进行分析。结果:结果:共纳入6项RCT试验,共401例患者,其中治疗组201例,对照组200例。Meta分析显示中药联合UDCA治疗PBC患者24周后,在提高临床症状改善率[OR=5.99,95%CI(3.71,9.68),P<0.05]、降低肝功能指标ALP[MD=-27.10,95%CI(-31.99,-22.21),P<0.05]、GGT[MD=-17.69,95%CI(-23.67,-11.71),P<0.05]、ALT[MD=-16.85,95%CI(-21.18,-12.52),P<0.05]、AST[MD=-8.67,95%CI(-11.19,-6.16),P<0.05]、降低总胆红素TBil[MD=-10.43,95%CI(-14.34,-6.52),P<0.05]、降低总胆汁酸TBil[MD=-12.24,95%CI(-20.83,-3.65),P<0.05],均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两组无差异统计学意义[OR=0.56,95%CI(0.14,2.23),P=0.41]。结论:中药联合UDCA治疗PBC在24周内对改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优于单独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但受纳入的RCT研究样本量和质量的限制且存在不明确和高风险偏倚,上述结论需更高质量的研究再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联合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肺功能、外周血Th17细胞/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氨溴索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 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呼气峰值流速(PEF)〕、外周血Th17细胞、Treg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百分比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pH值、PaO_2及Pa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H值、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FVC、FEV1、FEV1/FVC、MMF、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VC、FEV1、MMF大于对照组,FEV1/FVC高于对照组,PEF快于对照组(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Treg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百分比及血清IL-6、IL-10、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百分比及血清IL-6、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外周血Treg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百分比及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2例发生心律失常。结论盐酸氨溴索联合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调节外周血Th17细胞/Treg细胞,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肾益气方对自然衰老大鼠皮质酮及I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月龄老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补肾组,各10只。另设3月龄青年组。其中老年补肾组自分组日起以饮料方式饲喂补肾益气方药液,连续3个月,其余两组予正常饮水和饲料。于干预3月结束时,取腹主动脉血和脾脏。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2含量;EIA法检测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qRT-PCR法检测大鼠脾淋巴细胞中IL-2、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脾淋巴细胞GR蛋白表达。结果:与青年组相比,老年对照组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明显升高(P0.05),血清IL-2含量明显降低(P0.05),脾淋巴细胞IL-2 mRNA、GR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老年对照组比较,老年补肾组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P0.05),GR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补肾益气方可通过调节老年大鼠异常的皮质酮/糖皮质激素受体通路,改善IL-2基因表达的增龄性衰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泡灌洗液二代基因测序(mNGS)在成人重症肺炎病原学诊断及抗生素应用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急诊ICU住院治疗的54例重症肺炎患者(SCAP)的临床资料,收集其肺泡灌洗液进行mNGS结果分析。 结果54例SCAP患者中病原检出阳性率为92.59%(50/54),多为2种及以上的混合感染。单一真菌感染包括白假丝酵母菌9例,近平滑念珠菌1例,烟曲霉2例,耶氏肺孢子菌2例。单一细菌感染包括肺炎克雷伯菌3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肺炎链球菌2例,纹带棒状杆菌1例,互隔链格孢菌1例,肠道沙门氏菌1例,屎肠球菌1例,流感嗜血杆菌1例,嗜肺军团菌1例,唾液链球菌1例。单一病毒感染包括人类疱疹病毒1型3例,人类疱疹病毒4型2例,人类疱疹病毒5型3例,人类腺病毒7型1例,人类疱疹病毒8型1例,鼻病毒B型1例,鼻病毒C型1例,人偏肺病毒1例。其他病原体包括肺结核3例,鹦鹉热衣原体2例,肺炎支原体1例,均为单一病原体感染。经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43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确诊为肺结核转至专科医院治疗,9例死亡。 结论mNGS可提高SCAP患者的病原诊断准确率,对于实施抗生素的精准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二术清解方联合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术清解方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及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二术清解方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二术清解方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炎症指标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量表(APACHEⅡ)评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数及预后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后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 <0.05),且二术清解方组PCT、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后APACHEⅡ、SIR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 <0.05),且二术清解方组APACHEⅡ、SI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后喘息、气促、胸闷、咳嗽咯痰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 <0.05),且二术清解方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咯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评价CETU教学法应用于经方治急症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急诊科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员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系统接受CETU教学法.研究对象分别于教学前及教学后完成问卷调查.教学前主要调查内容为经方治急症的信心、学习经方的兴趣等.教学后主要调查...  相似文献   
9.
体外抗凝是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一项关键技术,肝素曾是CRRT首选的抗凝剂,但由于出血风险高,临床使用受限。枸橼酸作为一种新型局部抗凝剂,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荐,但对于肝衰竭患者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通过阅读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肝衰竭患者中的代谢特点、监测方法及其在CRRT应用中的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香茅在我国用药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对现代医学炎症相关疾病和症状,内服外用均疗效显 著。梳理香茅的古代本草文献及近现代科研临床文献,总结了香茅的化学成分,综述国内外香茅抗菌、抗炎的 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发现了香茅对于炎症起效的成分在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物中有所不同。香茅抗 真菌的药理机制与其影响细胞壁、细胞膜和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并抑制蛋白酶从而发挥切断真菌-皮肤联系 的作用有关。香茅抗细菌的药理作用机制与其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抑制代谢有关的酶和蛋白质有关。香茅抗炎 的药理作用机制与其影响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 的表达,影响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抑制肿瘤坏死因 子-α(TNF-α) 相关信号通路和具有抗氧化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