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芳香化酶 (P4 5 0aromatase ,P4 5 0arom)作为体内雌激素生物合成的限速酶 ,主要分布于人体性腺、骨骼、脂肪和大脑等雌激素的靶器官。核受体及其配体在许多生物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和治疗应用价值 ,近期的研究发现核受体通过组织特异性P4 5 0arom启动子调节不同组织中芳香化酶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岛素基因启动子突变是否与中国人 2型糖尿病相关。方法 :随机选择黑龙江省中国汉族人 89例 2型糖尿病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象多态性 (PCR -SS CP)检测方法检测胰岛素启动子突变。结果 :89例 2型糖尿病中未发现 1例异常泳动变化。结论 :胰岛素基因启动子突变可能不是中国人 2型糖尿病的重要遗传因素。文献报道美国黑人中胰岛素基因启动子突变 ( 8个碱基TGGTCTAA的重复序列 )与 2型糖尿病相关 ,本研究结果提示此种相关有明显的种族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皮下连续输注门冬胰岛素与常规静脉小剂量胰岛素输注疗法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方法 将5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2组,胰岛素泵门冬胰岛素组(n=27)及常规静滴胰岛素组(n=25),观察纠正酮症酸中毒所需要的时间(h)和所需要的胰岛素量.结果 纠正酮症酸中毒所用胰岛素量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纠正酮症酸中毒所需要的时间在皮下连续输注门冬胰岛素组为16.8±2.4 h,常规静脉小剂量胰岛素组为19.7±2.8 h,皮下连续输注门冬胰岛素组明显低于常规静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皮下连续输注门冬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安全有效的,可能对患者及早改善代谢紊乱状态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肖彧君  李春霖 《药品评价》2008,5(6):248-249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血糖的控制水平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得越差,视网膜病变及其他眼部病变的发生率就越高。糖尿病患者的晚期白内障、玻璃体病变、继发青光眼、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等需要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的视力。围手术期安全有效的血糖控制,不仅能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患者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喂养饱和占总热量59%和n-6脂肪酸代替其中20%热量后,对胰岛素抵抗和血清游离脂肪酸谱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高脂组喂饱和脂肪酸提供59%热卡的高脂饲料,n-6脂肪酸组喂饲饲料为高脂饲料中饱和脂肪酸提供热量的20%由豆油中的C18:2代替。各组共喂饲11周后测定指标。结果:①高脂组大鼠从第4周开始体重明显升高,糖负荷后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瘦素、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高脂组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谱中,饱和脂肪酸明显升高,不饱和脂肪酸明显下降。②n-6脂肪酸组从第1—10周体重均较高脂组明显减轻,糖负荷后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胆周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较高脂组明显降低;血清瘦素水平、高密度脂蛋白、18碳2烯酸较高脂组明显升高。结论:n-6脂肪酸代替诱导大鼠胰岛素抵抗的饱和脂肪酸的20%热量后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同时血清中18碳2烯酸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游离脂肪酸 (FFA)、胰岛素 (Ins)、葡萄糖 (Glu)及其共同作用时对血管内皮细胞 (VEC)的影响。 方法 用MTT法测定经FFA、Ins、Glu处理后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活力 ,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 (annexinV GFP /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或死亡率。 结果  (1)生理浓度 (10 0 μmol/L)的软脂酸 (PA)作用于细胞 72h ,与空白对照组 (对照组 )相比 ,细胞的存活率降低了 (18 7± 5 8) %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2 )高浓度的Ins (5 0U/L)可使细胞生存率增加 (36 8± 4 6 ) %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3) 5 0U/LIns 40 0μmol/LPA组细胞的生存率较 4 0 0 μmol/LPA组增加 (2 8± 3 2 ) % (P <0 0 5 )。 (4 ) 2 2 2mmol/LGlu 40 0 μmol/LPA组细胞生存率较PA组减少了 (2 1± 7 2 ) % (P <0 0 5 )。 (5 ) 2 2 2mmol/LGlu 40 0 μmol/LPA 5 0U/LIns组生存率较 2 2 2mmol/LGlu 40 0 μmol/LPA组增加了 (17 6±2 3) % (P <0 0 5 )。 (6 )Glu致VEC的损伤以引起细胞凋亡为主 ,而FFA以引起细胞非凋亡性的死亡为主。 结论 PA对血管VEC的毒性作用远远大于Glu ,Ins本身对血管VEC有保护作用 ,Glu可加重PA对VEC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病程的进展和胰岛炎的加重,NOD小鼠胰腺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1和半胱氨酸蛋白32(CPP32)mRNA表达增加,胰岛细胞及浸润的炎症细胞TNFα、TNFR1、CPP32蛋白表达增加,提示Th1细胞因子和TNF/TNFR1凋亡通路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甲亢的传统治疗主要有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但上述三种方法均有一定缺点和局限性。为探讨一种更完善、高效、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们对84例甲亢患者采用电离子导入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的新方法,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根据临床诊断标准确诊,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做甲状腺摄 I~(131)率测定及 T_3、T_4水平及白细胞计数测定。本组病例84例,男16例,女68例,年龄34±6.4岁,根据 BMR 判断病情为轻度21例,中度32例,重度31例。其中初发56例,甲状腺术后复发7例,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复发15例,口服抗甲状腺  相似文献   
9.
应用视网膜振荡电位能敏感地反映视网膜微循环功能和缺血状态的特点,对60例糖尿病2与34例正常人进行了检测,并同时测定其血液流变学。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当肯底未发现改变时,振荡电位(OPS)各子波及总波幅出现降低,且血粘度出现增高;随着视负网膜病变的发展,OPS波幅随之降低,组间差异逐渐加大,血粘度逐渐增高,OPS与血流变学各指标呈正相关。说明血粘度是引起视网病变微循环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