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萄)是临床常见致病菌。近年来该菌耐药数目不断增多,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出现,使感染的发生率成倍增加[1],临床上治疗十分棘手。了解金葡菌产生耐药的机制,对指导选择抗生素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概述对肝内酞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产生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属于诱导酶,与质粒介导及染色体突变有关,能破坏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必然性菌素类和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抗生素失活。这种抗药性可以通过质粒的传导及转座号作用在金葡菌中流行.造成大量的耐药…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骨髓细胞的研究葛勤利1刘英锋1综述周永兴2审校解放军第六医院传染科1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2传统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单纯的嗜肝DNA病毒[1]。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相似文献   
3.
左氧氟沙星对Hp感染治疗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6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枸橼酸铋钾+左旋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口服,2次/d;对照组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枸橼酸铋钾+甲硝唑+阿莫西林口服,2次/d。疗程均为7d。结果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4.84%和66.67%,P〈0.05;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3.93%和93.75%,P〉0.05。认为左氧氟沙星治疗Hp感染根除率高、症状缓解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pa和CD34蛋白在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病理学分型、组织学分级、微血管密度(MVD)和临床分期探讨其意义。[结果]结肠癌Hpa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结肠黏膜(P〈0.05),结肠癌组织中Hpa蛋白的表达与结肠癌组织血管生成、病理分型、Duke's分期、预后有关(P〈0.05)。[结论]Hpa蛋白在结肠癌中呈高表达,并与结肠癌血管生成、病理特征和预后有关,检测其表达可以对判断结肠癌的生物学行为提供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酒石酸长春瑞滨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中晚期胃(贲门)癌患者均经胃镜、病理组织学诊断明确,重酒石酸长春瑞滨+5-氟尿嘧啶组17例(治疗组),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组16例(对照组),均完成1个疗程化疗,两组共配合相同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35.3%(6/17),对照组有效率为25.0%(4/16),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较,骨髓抑制和浅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肠道反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酒石酸长春瑞滨+5-氟尿嘧啶治疗胃癌疗效与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治疗胃癌疗效无显著性差异,治疗过程中患者胃肠道反应有明显差异,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治疗胃癌胃肠道反应较重,恶心、呕吐明显,患者不能耐受;重酒石酸长春瑞滨+5-氟尿嘧啶,患者胃肠道反应较轻,耐受性较好,临床可用于胃肠道肿瘤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模拟高原环境下大鼠小肠黏膜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活性改变及对肠三叶因子(ITF)、胞外-5′-核苷酸酶(5′-NT, CD73)转录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减压舱模拟5 500 m海拔高度,缺氧处理3周后,应用凝胶电泳迁移分析(EMSA)检测大鼠小肠黏膜HIF-1α活性改变,同时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ITF、5′-NT mRNA表达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实验组HIF-1α活性表达显著升高(P<0.05),同时ITF和5′-NT的转录表达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高海拔缺氧环境可以诱导大鼠小肠黏膜内HIF-1α活性增加,并促进ITF和5′-NT 的转录表达,此途径可能在高原环境适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含加替沙星的10 d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8例,前5 d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阿莫西林胶囊1 000 mg,bid;后5 d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克拉霉素500 mg+加替沙星200 mg,bid。对照组142例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甲硝唑片400 mg+阿莫西林胶囊1 000 mg,bid,治疗7 d。治疗结束后4周14C UBT检测幽门螺杆菌是否根除。结果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92.75%,对照组71.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84%,对照组为14.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含有加替沙星的10 d序贯疗法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中表达的改变,及其表达是否与不同临床分期和不同炎症程度相关。同时也讨沦了HPSE表达在UC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正常对照组为13名健康成人,确诊的28例UC患者中25例根据病情分为活动期11例、缓解期14例,并对24例的病理组织学炎症进行分级,Ⅲ、Ⅳ级10例,Ⅰ、Ⅱ级14例。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对不同分组的HPSE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HPSE在正常对照组肠黏膜中无表达,在缓解期和病理分级Ⅰ、Ⅱ级的肠黏膜中均呈现低表达,而在活动期和病理分级Ⅲ、Ⅳ级的肠黏膜中表达显著升高。结论HPSE在UC肠黏膜中呈阳性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病情轻重和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它可能在UC肠黏膜上皮重塑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HPSE抑制剂则有可能用于UC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镜下植入缓释化疗粒子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选择晚期食管癌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应用支架植入治疗;观察组采用胃镜下植入缓释化疗粒子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并记录生存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病灶长度[(4.62±1.33) cm]低于对照组[(6.93±1.28)cm,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24% (37/41)]高于对照组[68.97%(20/29),P<0.05];观察组胸骨后疼痛、胃液返流、发热持续、管腔再狭窄的发生率[9.76%(4/41)、7.32%(3/41)、12.20% (5/41)、2.44%(1/41)]均低于对照组[37.93%(11/29)、27.59%(8/29)、41.40%(12/29)、17.24%(5/29),P<0.05].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10.8个月)短于观察组(16.6个月,P<0.05).结论 胃镜下植入缓释化疗粒子和支架植入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肯定,但胃镜下植入缓释化疗粒子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更好,可降低并发症,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AKT2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5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AKT2。结果AKT2阳性表达在正常组织中低于结直肠癌组织(P〈0.01),并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有关(P均〈0.05);AKT2阳性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阴性者(P=0.000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远处转移和AKT2是独立的预后指标(P分别为0.013、0.018、0.001、0.038)。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AKT2表达上调;AKT2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侵袭性有关,可作为评价结直肠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