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1996年2月~1996年7月我院采用胸腔内注射榄香烯治疗恶性胸水20例,临床观察近期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55~83岁,平均(62±6.7)岁。发病时间:1~8个月,平均2.85个月。1.2 临床表现 咳嗽20例,痰中带血13例,胸痛20例,呼...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 2例经病理证实为韦格纳肉芽肿病 (Wegenergranulomatosis,WG)的患者并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 1:男性 ,72岁。因咳嗽、咯血痰、鼻出血、脓涕、胸痛、发热 10d ,于 2 0 0 0年 10月 11日入院。体检 :体温 38 4℃ ,脉搏 14 0次 /min ,呼吸 2 0次 /min ,血压 12 0 / 80mmHg(1mmHg =0 133kPa) ,消瘦 ,双侧鼻腔黏膜充血 ,有脓痂 ,部分黏膜糜烂 ,双肺呼吸音粗 ,心率 14 0次 /min ,律齐 ,心音低钝 ,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 2 2× 10 9/L、中性0 76、淋巴 0 16、血小板 375× 1…  相似文献   
3.
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是血管性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高浓度的的同型半胱氨酸是认知功能出现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西医多采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联合甲钴胺片的基础上补充维生素B及叶酸的方式对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进行医治,但疗效有限,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基于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团队提出的血浊理论将其病因病机归于血浊所致的气血失调、脑神失养,为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中医防治提供新思路,进一步充实血浊理论的临床治疗内容。  相似文献   
4.
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COPD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空肠营养,对照组行经胃营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最大吸气压、自主潮气量、血清白蛋白变化及累计氮平衡、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撤机成功率、病死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最大吸气压、自主潮气量、血清白蛋白均有显著变化(P均〈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撤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5。认为空肠营养用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优于经胃营养。  相似文献   
5.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发急性呼吸衰竭(附33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慧生  范雪静 《山东医药》2007,47(28):86-87
采用经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插管后,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急性呼吸衰竭(ARF)338例,有效率为87.8%。认为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发ARF疗效肯定,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合理掌握上机及撤机时机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将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及空肠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营养方式及摄入营养素相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50μg/(kg.d),疗程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前臂肌围(AMC),最大吸气压、自主潮气量,血清白蛋白变化;累计氮平衡,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恶心、呕吐、吸入性肺炎等)发生率,撤机成功率,病死率。结果 2周后两组血清白蛋白、自主潮气量及最大吸气压均显著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撤机成功率提高,病死率降低(P〈0.05)。认为对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和空肠营养的同时予rHGH,能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和呼吸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将100例急性大面积肺栓塞(P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尿激酶、对照组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尿激酶的费用低廉.提示尿激酶治疗急性PE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8.
急性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20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急性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4例急性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诊断、诊断方法的可靠性和溶栓疗法的疗效。结果 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为主;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肺动脉造影、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下肢静脉造影(CTV)等检查均取得满意结果,确诊率分别为86.3%、100.0%、88.6%;及时规范的溶栓疗法有效率为93.1%,明显优于单纯抗凝治疗(P〈0.01)。结论 提高对急性肺栓塞临床特点的认识,对于及时准确诊断肺栓塞,减少误诊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CTPA+CTV、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栓塞的有效方法,特别是CTPA+CTV以其简便、快速、无创的特点,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诊断方法;及时规范的溶栓疗法在急性肺栓塞,特别是急性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的治疗中疗效肯定,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9.
秦吉祥  齐慧生  范雪静 《临床荟萃》2008,23(12):872-873
肺栓塞(PE)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和病死率均较高,PE的发生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关系密切,51%~71%DVT患者可能发生PE[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