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8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疟疾防治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学、传播媒介和现场控制等方面回顾了河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根据疟疾流行的现状,提出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 前人巳证实间日症原虫的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为48小时①②③,但是作为间日疟原虫不同的株④⑤,其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是杏相同?1981年6月,我们对河南开封长潜伏期间日疟病例做了观察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合并感染微孢子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孢子虫是一类机会致病原虫,可以侵犯人体泌尿、消化、神经、呼吸系统和角膜、结膜、肌肉等组织导致人体微孢子虫病。随着全球艾滋病患者的增多,与艾滋病合并感染人体微孢子虫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对国外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曾是我国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中华白蛉为传播媒介,新中国成立前全省病例达50万[1].经积极防治,20世纪中期后传播已经阻断[2],但在其后的监测中发现,不仅有输入病例发生[3],而且在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4],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按照卫生部<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对曾有黑热病流行的县进行白蛉种类调查的要求,于2003年6月在许昌县及陕县进行了白蛉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运用Kriging 法对我国黄淮流域疟疾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我国黄淮流域疟疾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安徽、河南及湖北省沿黄淮流域地区2005年有疟疾报告的156个市、县的当年发病率资料,利用Arcgis 9.0软件建立疟疾发病的地理信息系统,并在该软件的统计学扩展模块支持下,利用Kriging法对已建立的疟疾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进行空间插值分析,根据无偏最优的原则绘制疟疾发病概率的空间分布图,建立半变异函数,并对预测值的标准误差的分布制图。结果2005年黄淮地区疟疾发病分布呈空间自相关,自相关阈值98 928 m,其变异函数为球形模型,显示疟疾发病分布呈空间聚集性。交叉检验显示Krig-ing法生成的疟疾概率分布图是对黄淮地区疟疾空间分布的最优无偏估计,标准化均值为0.008 621。结论Kriging法能较好估计黄淮地区疟疾的空间分布特征,该地区的疟疾在空间分布上与距离有关,并呈现以安徽省中北部与河南交界及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两个明显的聚集中心,而且其空间分布并非与行政区划分类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全面了解河南省嗜人按蚊的分布范围、分布特点、生态习性及其传疟作用。方法选择调查点,采用不同捕蚊方法捕获按蚊,以形态学或分子方法鉴定嗜人按蚊,调查其分布;通过采用现场和实验室观察,研究其生态习性及传疟作用。结果与结论嗜人按蚊分布于河南省北纬34^+以南的11个县、区;分布区普遍种植水稻或其他水生植物;6月中、下旬及8月下旬~9月上旬有两个密度高峰;主吸人血,家栖,传疟能量高,是河南省的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淮滨县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河南省淮滨县2003~2005年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期间的疟疾疫情、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淮滨县2003~2005年疟疾流行、防治措施、防治效果及媒介监测资料,分析流行情况,评价防治措施及效果。[结果]2003~2005年淮滨县共报告疟疾病例1765例,平均年发病率为8.93/万。2004年和2005年疟疾发病分别比上年下降53.58%和72.04%。建立发热病人镜检站18个,血检发热病人39070人,发现650例阳性病人。捕获中华按蚊4744只,未发现嗜人按蚊,疟疾暴发发点氟氯氰菊酯药物浸泡蚊帐340顶。氯、伯喹治疗现症病人1765人,休止期服药7571人,流行季节预防服药2471人。培训专业技术116人次,疟防宣传6259份,督导检查108次。居民和中小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由2003年的14.36%和9.36%提高到2004年的54.21%和47.36%。2005年144例疟疾病人平均确诊时间(2.82±2.89d)显著低于河南省的平均确诊时间(6.64±10.49d)(单样本t检验,t=-15.844,P=0.000)。[结论]在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的支持下,河南省淮滨县疟防工作成绩显著,以项目管理促进疟防的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疟疾疫情态势快速回升的黄淮流域平原地区,选择不同人群进行休止期治疗并进行效果比较,为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在疟疾疫情快速回升的永城市,选择2005年发病率较高的2个乡镇为试点,随机将发病率相近的17个自然村分成3组:A组5个村(全民休治组),确定全村常住人口为休冶对象;B组6个村(病家四邻组),确定疟史患者、患者家属及其四周邻居为休治对象;C组6个村(疟史服药组),仅将疟史患者确定为休治对象。3组的休治对象在春季疟疾休止期均给予氯喹/伯喹8d8次服药治疗。收集当年各组疟疾发病个案调查表、疫情报表和统计表。分析比较各组疟疾发病情况。结果2006年3个试点组疟疾发病率较上年0.5%的平均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C组发病率为1.62%,回升幅度达300%,与上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A组和B组的发病率分别为0.79%和0.85%,回升幅度分别为25%和85.7%,与上年相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562和P=0.178)。2006年A组发病率低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5),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发病率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846,P=0.055)。2006年3个组疟疾病例集中在9月和10月,共发病50例,占病例总数43.5%。其中A组疟疾病例均在9月以后报告。结论在疟疾疫情快速回升的平原地区,发病率在0.5%以上的自然村实施全民休治,可以减缓疫情快速回升的势头,效果优于单纯疟史服药。虽然局部实施全民休治近期效果较好,但尚未能有效遏制疟疾疫情的回升。  相似文献   
9.
苏、鲁、豫、皖、鄂5省疟疾防治与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掌握苏、鲁、豫、皖、鄂5省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5省2004-2005年疟疾疫情、检查结果和抗疟措施执行情况,分析当前疟疾流行态势。结果2004年5省共报告疟疾14536例,发病率0.37/万,比2003年下降11.94%,2005年5省共报告疟疾20325例,发病率0.52/万,比2004年上升39.83%;2004-2005年共报告输入疟疾523例,其中恶性疟39例,死亡3例。2年中发病回升的有95个县(市),高疟区有28个县(市)。结论嗜人按蚊疟区发病下降,中华按蚊疟区发病上升,高发疟区由南向北蔓延,输入疟疾增多。  相似文献   
10.
<正> 1986年我省的疟疾防治工作,继续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了巩固成果和降低发病的良好效果。为了全面总结和正确评价抗疟效果,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各地、市组织专业人员,对辖区进行了疟防效果考核,现将考核结果报告如下。一、考核内容及方法由省统一制订考核提纲。要求每地、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