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患者的预测因素和早期临床转归。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分析醒后卒中的预测因素。根据出院时的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不良组(≥2分)与转归良好组(0~1分),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分析早期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20例,其中醒后卒中组103例(24.5%),非醒后卒中组317例(75.5%)。单变量分析显示,醒后卒中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构成比(23.3%对34.7%;χ2=4.650, P =0.031)显著低于非醒后卒中组,而收缩压[(155.1±19.6)mmHg 对(150.4±20.9)mmHg,1 mmHg =0.133 kPa;t =2.013,P =0.04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10.0(5.0~14.0)分对7.0(4.5~10.0)分; Z =-2.648, P =0.008]以及小血管闭塞性卒中(21.4%对11.0%;χ2=7.056,P =0.008)和心房颤动(25.2%对11.8%;χ2=5.874,P =0.015)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非醒后卒中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基线 NIHSS 评分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7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23~1.130;P =0.004]是醒后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 0.562,95% CI 0.327~0.969;P =0.038)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OR 0.557,95% CI 0.321~0.966;P =0.037)与非醒后卒中独立相关。在4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28例(54.3%)转归良好,192例(45.7%)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醒后卒中(31.2%对18.9%;χ2=8.645,P =0.003)和心房颤动(24.0%对11.8%;χ2=10.655, P =0.001)的患者构成比以及基线 NIHSS 评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11.0(9.0~14.0)分对5.0(2.0~7.0)分;Z =-15.335,P <0.001]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基线 NIHSS 评分较高与早期转归不良独立相关(OR 2.011,95% CI 1.753~2.309;P <0.001),而醒后卒中与早期转归不良无独立相关性( OR 1.694,95% CI 0.779~3.683;P =0.183)。结论基线NIHSS评分较高是醒后卒中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而醒后卒中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转归不良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阜阳市老年复发型脑梗死患者的营养风险状态特点,分析影响营养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41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既往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初发型(n=45)和复发型(n=196)。采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2002(NRS-2002)对初发型和复发型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分为存在营养风险组(n=93)和无营养风险组(n=103);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基础状况、脑梗死特征、临床症状和营养指标等数据。比较存在营养风险组和无营养风险组患者住院时间之间差异,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患者营养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 241例患者中,45例(18.67%)为初发型脑梗死,196例(81.33%)为复发型脑梗死;NRS-2002量表分析结果显示,196例复发型脑梗死患者中93例存在营养风险,占比47.45%,高于初发型脑梗死患者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营养风险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高于无营养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在营养风险组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 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的两种不同注射方法所致口角歪斜发生率的差别。方法 2018年 12月至 2019年 8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 64例面肌痉挛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组、 B组, A组 32例采用传统单侧加健侧笑肌注射, B组 32例在 A组注射基础上添加健侧提口角肌群注射,分析 A、B两组治疗后口角歪斜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均为 100%,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现口角歪斜的占比分别为: A组 9例( 28.1%)B组 1例( 3.1%)B组明显低于 A组( P<0.05)。结论面肌痉挛病人改良单侧联,合健侧笑肌及提口角肌群注射A型肉毒毒素较,传统单侧加健侧,笑肌注射出现口角歪斜概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 to albumin ratio, FA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1月至2022年8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收集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资料。在发病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临床转归评估, >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FAR与转归不良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FA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62例患者, 转归良好组114例(70.4%), 转归不良组48例(29.6%)。单变量分析表明, 转归不良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it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和FAR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 而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odds ratio,OR)1.176, 95%...  相似文献   
5.
醒后卒中     
醒后卒中约占所有新发缺血性卒中的25%,很多醒后卒中患者因发病时间不确定而不能接受溶栓治疗.最近的研究显示,多模式影像学可筛选出适合早期溶栓治疗的醒后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皮质下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的预测因素和发生机制。方法连续纳入发病24h内的急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运动项目评分变化分为PMD组(5d内增加I〉2分)和非PMD组,比较两组间人口统计学、影像学资料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筛选PMD的早期预测因素。对PMD组和部分非PMD组患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复查,从影像学角度分析PMD的发生机制。结果共纳入117例发病24h内的急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其中PMD组26例,非PMD组91例。单变量分析显示,PMD组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的患者构成比显著性低于非PMD组(11.5%对31.9%;X2=4.206,P=0.040),糖基化血红蛋白(6.7%±2.0%对5.9%±1.7%;t=-2.206,P=0.029)和梗死层面数(3.7±1.4对3.0±1.6;t=-2.147,P=0.034)显著性高于非PMD组,放射冠部位梗死(73.1%对25.3%;X^2=20.081,P〈0.001)以及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塞(76.9%对51.6%,X^2=5.279,P=0.022)的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非PMD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放射冠梗死[优势比(oddsratio,OR)10.45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091~35.396;P〈0.001]与MCA狭窄或闭塞(OR4.036,95%CI 1.057~15.417;P=0.041)是急性皮质下脑梗死后PMD的独立预测因素。PMD组梗死灶扩大(50.0%对6.5%;X^2=13.830,P〈0.001)和梗死复发(38.5%对3.2%;X^2=11.273,P=0.001)的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非PMD组,无任何改变(23.1%对90.3%扰。=26.566,P〈0.001)的患者构成比显著性低于非PMD组。结论放射冠部位梗死以及MCA狭窄或闭塞是急性皮质下脑梗死后PMD的重要独立预测因素,梗死灶扩大和梗死复发可能是PMD的主要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7.
醒后卒中     
醒后卒中约占所有新发缺血性卒中的25%,很多醒后卒中患者因发病时间不确定而不能接受溶栓治疗.最近的研究显示,多模式影像学可筛选出适合早期溶栓治疗的醒后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LMS)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例非典型性LMS患者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该病例除感觉障碍为非典型之外,其他症状均符合典型延髓背外侧临床表现,结合患者头颅磁共振提示延髓及小脑梗死,头颈部CTA提示双侧椎动脉颅内段混合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符合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诊断;患者于脑梗死急性期,积极内科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LMS属于临床少见病,临床症状多变,充分认识该病众多表现,以免误诊及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