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翔 《内科》2011,6(5):460-460
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一种无创性的机械辅助循环装置,当心脏舒张时,以机械的方法,通过心电R波同步触发,使包扎在四肢及臀部的气囊充气,驱使远端动脉序贯式的反流,由远端至近端,以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灌注。目前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作为一种无创性治疗方法对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笔者对5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EECP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是心血管领域内重要的课题,也是当今的社会问题.老年高血压是指在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中,血压持续或三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若收缩压≥1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并除外其他使心排血量增加的疾病(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瘘、动脉导管未闭、重度贫血、甲亢等所致的收缩压升高)、老年人假性高血压及白大衣高血压等,就可以诊断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高血压患病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000万以上,约每2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占高血压患病总数的60%~70%[1].数量占世界各国首位,其防治问题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首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规范化抗心力衰竭治疗后近期心功能变化特点。方法:对52例DCM患者给予规范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及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并对6MWT及UCG进行分析。结果:DCM患者规范化抗心力衰竭治疗3个月后6MWT最大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增大(P〈0.001),6MWT最快心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01),LVEF值及FS值较治疗前增高(P〈0.01及P〈0.05),LVEDD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M患者规范化治疗后近期心功能及运动耐力明显改善,但DCM患者的大心脏不能缩小或逆转。  相似文献   
4.
米翔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5138-5139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心律平与西地兰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成心律平组和西地兰组,分别静脉注射心律平70~175 mg或西地兰0.4~1.0 mg,观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转复.结果 心律平组31例,转复成功27例;西地兰组31例,转复成功19例,30 min转复成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复成功时间,心律平组(47.2±29.3) min;西地兰组(68.6±39.8)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律中心律平组的成功率高于西地兰组.  相似文献   
5.
米翔  管起招  付鹏 《华夏医学》2015,28(1):32-35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50例和体外反搏组50例,药物治疗组接受7周常规药物治疗,体外反搏组接受7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血压、ST段压低程度和硝酸甘油用量。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收缩压、ST段压低、硝酸甘油用量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ST段压低、硝酸甘油用量等指标优于药物治疗组(P<0.01),两组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心导管诊疗手术中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是影响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如诊断处理不当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有效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手术质量的关键。我科1995年1月至2002年8月共进行各种心导管诊疗手术538例,出现严重并发症10例(1.9%),因诊断处理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米翔 《微创医学》2011,6(5):437-439
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有32年历史。世界上第一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简称PTCA)于1977年由德国医生Gruentzig完成,从此开辟了冠心病经皮介入治疗的新纪元;而1987年Sigwart首先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米翔 《广西医学》2012,34(10):1371-1373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征、预后、致病菌谱及危险因素,为预防VAP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例行机械通气治疗>48 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VAP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 158例患者中45例发生VAP,发病率28.48%,病死率24.44%(11/45).45例VAP中致病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6例占35.56%,肺炎克雷伯菌8例占17.78%,鲍氏不动杆菌10例占22.22%,嗜麦芽寡养单胞菌5例占11.11%,真菌感染6例占13.33%,均具有多重耐药性.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是多器官功能衰竭、住院时间长(>14 d)、年龄(>75岁)、合并肺外慢性基础疾病、平卧位.结论 VAP 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其危险因素做好早期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依那普利组和施慧达组。比较2组疗效。结果左旋氨氯地平+依那普利组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左旋氨氯地平组(77.5%)(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明显,且副作用少,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0.
米翔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7):1183-1185
目的探讨稳定期COPD患者予噻托溴胺粉吸入剂治疗后运动耐量及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60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观察三组治疗不同时期肺功能的变化和St Georges呼吸问卷(SGRQ)情况,进行6 min步行试验观察运动耐力的变化。结果用药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明显好转,前后比较(P<0.05),用药6个月后治疗组FEV1、FVC、FEV1/FVC及FEV1占预计值(%)、运动耐力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改善,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运动耐力(6MWT)增加,SGRQ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吸入噻托溴胺粉吸入剂对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耐量及肺功能有改善作用,并可以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