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材料和方法 24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施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其中男6例,女18例,平均年龄38岁。窦性心律16例,心房纤颤(下简称房颤)8例,年龄小于45岁者15例,大于45岁9例。14例患者瓣膜条件良好(其标准为:瓣膜弹性良好,病变主要位于瓣尖,无二尖瓣钙化),10例瓣膜条件较差(即瓣尖及腱索、乳头肌均有较明显肥厚、  相似文献   
2.
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 ,探讨缬沙坦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将 34例AMI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 +基础治疗组 (治疗组 ,A组 ,17例 )和基础治疗组 (对照组 ,B组 ,17例 )。另设正常人 2 0例作对照组 (正常对照组 ,C组 )。在服药前、服药后 3,7天分别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 ,并观察服药前及服药 3天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AMI患者的QTd及QTcd较正常人明显延长 (75 .9± 11.9vs 32 .7± 12 .6ms ,85 .5± 12 .8vs 36 .5± 13.2ms,P均 <0 .0 1) ;AMI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19例 )的QTd及QTcd则较非室性心律失常者 (15例 )明显增加 (81.1± 11.1vs 6 9.3± 9.6ms,92 .0± 10 .5vs 73.6± 18.9ms ,P均 <0 .0 1) ;服药 7天后A组和B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减少 ,但A组比B组减少的更为显著 (41.5± 11.1vs 5 7.9± 10 .8ms,4 6 .9± 12 .3vs 6 5 .5± 12 .5ms ,P均 <0 .0 1) ;服药 3天后A组的QTd及QTcd较服药前也有明显的减少 ;服药 3天后A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2例 )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 (10例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早期QTd及QTcd较正常人增大 ,并且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增大更为显著 ,AMI患者早期服用缬沙坦可降低QTd及  相似文献   
3.
1 资料与方法:10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应用国产Inoue式球囊行经皮二尖瓣成形术(PBMV)。男2例,女8例,平均年龄38岁,平均病程7年,7例为窦性心律,3例为心房纤颤,2例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有脑栓塞史。心功能按NYHAFc分级Ⅱ级6例,Ⅲ级4例,所有患者均经二维超声检查除外左心房血栓。术前对心房纤颤和曾有脑栓塞史者,常规肝素(6250u/日)治疗2周。股静脉穿刺后,插  相似文献   
4.
总结330例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认为开展此项工作必须具备:必要的仪器设备配置和心胸外科做后盾;必须具备一支有扎实基本功和精湛技术的专业化队伍;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25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24例成功。扩张后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左房平均压、二尖瓣压力阶差、肺动脉平均压明显下降,心排血量、二尖瓣口面积明显增加,P<0.001。  相似文献   
6.
直接PTCA与静脉溶栓治疗AMI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地将首次AMI患者分为直接PTCA组 (2 6例 )和尿激酶静脉溶栓组 (49例 ) ,观察冠脉再通率、住院病死率和再发心梗率以及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溶栓组梗塞相关动脉 (IRA)再通率为 6 9.39% ,直接PTCA组IRA成功再通率为 92 .31%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住院期间病死率和再发心梗率溶栓组均有增加的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溶栓组为 4 5 .91± 9.6 6 ,直接PTCA组为 5 3.4 8± 7.4 7,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溶栓组因再闭塞或缺血发作行择期PTCA的比率明显高于直接PTCA组 (2 0 .4 1%vs 0 % ,p <0 .0 5 )。两组IRA开通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示IRA前向血流达TIMI - 3级 ,溶栓组为 2 5 % ,直接PTCA组为 10 0 % ,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结论 :AMI患者行直接PTCA较溶栓治疗更能充分有效地开通梗塞相关动脉 (IRA) ,更能挽救阻塞血管区域的心肌 ,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 ,降低病死率和再发心梗率  相似文献   
7.
病例 :例 1:患者 ,女 ,5 6岁 ,因持续性心前区疼痛伴大汗10小时入院 ,既往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当时查体 :BP 10 0mmHg 6 0mmHg ,T 37 8℃ ,R 2 0次 分。神志清 ,一般状态欠佳 ,口唇无发绀 ,颈软 ,双肺下可闻及少许细小水泡音 ,心界向左扩大 ,心率 10 6次 分 ,律齐 ,心音明显低钝 ,心尖区可闻及 2 6级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 (SM) ,腹软 ,肝脾不大 ,双下肢无浮肿。急查ECG示 :V1~ 6 导联ST段弓背型向上抬高0 1mV~ 0 6mV且V1~ 4 有Q波形成。急查心肌酶 :CK为132 2U L ,TroponinⅠ为 6 6 6ug L(…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的人诱导型NO合酶基因经内膜转染对球囊损伤后鼠颈动脉新生内膜的抑制作用及对血一氧化氮(NO)浓度的影响。方法 建立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将LacZ重组腺病毒(AdLacZ)和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重组腺病毒(Adinos)在体内分别转染损伤动脉节段,以HE染色、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观察转染动脉节段新生内膜增生情况;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动脉血中NO浓度。结果 与AdLacZ转染组及未转染组比较,Adinos基因转染组鼠颈动脉血中NO浓度在转染后7天和14天都显著提高;转染4周后未转染组、AdLacZ转染组、Adinos基因转染组的新生内膜面积分别为0.78mm^2、0.75mm^2及0.17mm^2;管腔狭窄率分别为74.9%、79.5%及24。6%。结论 转染Adinos基因可显著提高NO浓度并显著抑制损伤动脉节段新生内膜增生及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9.
本疗法是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出院后,或能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或纯家庭中获得超过手术前的活动能力,精神上也能稳定地进行日常生活的能力。应进行康复疗法的基本损害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功能和形态障碍,②日常生活能力障碍,③社会活动障碍。功能障碍在术前指的是瓣膜症及心功不全,在术后指的是人工瓣膜。日常生活是指由于心功不全而引起的活动受限。抗凝疗法引起的职业及活动上的限制,与其说是生活能力上的问题,不如说是社会活动上的障碍。现在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心包腔内注入纤溶酶原激活剂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在纤维蛋白渗出性心包炎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报道逐渐增多,现有的应用尿激酶或链激酶等心包腔内注入的研究结果提示,该方法早期应用于纤维蛋白渗出性心包炎可提高引流效果,减少缩窄性心包炎的发生,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