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转移性结直肠癌合并消化道穿孔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转移性结直肠癌合并消化道穿孔的14例患者临床病理及穿孔前后CT影像特征。并将14例患者中穿孔后积极手术干预的12例患者分为2组:术后继续抗肿瘤治疗组和术后最佳支持治疗组,随访两组患者的生存状态,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14例转移性结直肠癌合并消化道穿孔患者中,男性9例(64.3%)、年龄≥60岁10例(71.4%)、左半结肠癌10例(71.4%)、RAS/BRAF突变型10例(71.4%)、一线治疗11例(78.6%)、肠梗阻同时合并消化道穿孔8例(57.1%);14例晚期结直癌合并消化道穿孔的患者中有10例在抗肿瘤治疗中出现穿孔,其中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抑制剂7例,治疗有效8例。穿孔术后继续抗肿瘤组总生存期显著优于穿孔术后最佳支持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移性结直肠癌合并消化道穿孔临床特征包括老年、男性、左半、RAS/BRAF突变、肠梗阻、影像学显示局部分期T4a~T4b、憩室等。另外,晚期肠癌治疗中使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及抗肿瘤治疗有效时也需高度警惕消化道穿孔风险。转移性结直肠癌合并消化道穿孔积极手术干预后继续进行抗肿瘤治疗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新辅助化疗(NACT)前后食管鳞癌淋巴结CT表现,并分析其预测术后pN分期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经胃镜活检病理确诊食管鳞癌并接受NACT患者化疗前后CT资料。比较NACT前后淋巴结总数、最大长/短径、长/短径均值、长/短径变异系数(CV),绘制NACT前后不同大小淋巴结所占比例分布图。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方法分析不同淋巴结径线标准下阳性淋巴结数目预测食管鳞癌术后pN分期的效能。结果 食管鳞癌NACT前后淋巴结总数、最大长/短径、长/短径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淋巴结长/短径C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ACT前后不同大小淋巴结分布比例无明显变化。ROC曲线结果显示,以NACT前后不同径线为标准判断阳性淋巴结数目预测术后pN分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0.71。结论 NACT前后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CT表现存在一定差异;针对不同径线淋巴结采用相应标准判断的阳性淋巴结数目有助于预测术后pN分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宝石探测器CT与常规探测器CT显示正常胰管能力的差异。方法 对30例恶性肿瘤患者行宝石探测器CT腹部增强扫描,患者既往均曾接受常规探测器CT扫描。宝石探测器CT应用HD模式薄层扫描及重建,FOV采用36 cm及18 cm两种模式。常规探测器CT采用常规模式扫描并薄层重建,FOV 36 cm。比较两种扫描图像对胰管的显示范围、清晰程度,计算并比较胰管的SNR及胰管与邻近胰腺的CNR、信号强度比(SIR)。记录并比较两次扫描的扫描剂量。结果 常规探测器CT及宝石探测器CT两种模式图像对胰管的显示范围(P=0.178)及清晰程度(P=0.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管与胰腺组织的SIR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37)。宝石探测器CT两种重建图像SNR及CNR均低于常规探测器CT图像(P=0.002、0.005)。应用宝石探测器CT HD扫描模式的扫描剂量明显低于常规探测器CT扫描(P<0.001)。结论 宝石探测器CT可以在保证胰管的显示率及清晰程度前提下明显减低扫描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MSCT影像学信息,建立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模型。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175例,患者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术前未接受抗肿瘤治疗,未发现远处转移。根据手术病理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观察测量治疗前MSCT显示的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癌肿、淋巴结及临床相关指标。以统计学单因素分析筛选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建立ANN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结果 175例胃癌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共134例存在淋巴结转移,41例无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癌肿浆膜浸润、大体类型、最大径线、厚度、强化方式、淋巴结数目、分站、最大淋巴结短径共8项指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其作为输入指标建模,ANN模型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率分别为90.30%(121/134)、82.93%(34/41)和88.57%(155/175),而Logistic回归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率为85.82%(115/134)、70.73%(29/41)和82.29%(144/175)。结论 采用ANN模型,利用MSCT反映的胃癌生物学行为相关信息,可帮助术前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其效能优于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化学治疗后骨髓抑制的脊柱磁共振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脊柱增强MRI及同位素骨扫描检查除外脊柱转移瘤且临床排除其他原发骨髓疾病的恶性实体瘤患者54例,根据在MR前是否接受过化疗及是否发生急、慢性骨髓抑制将病例分为骨髓抑制急性组、慢性组,化疗后无骨髓抑制组及未化疗组共4组,比较MR表现异同。结果急性组5例,慢性组24例,化疗后无骨髓抑制组7例,未化疗组18例。慢性组及化疗后无骨髓抑制组的平均椎体/脑脊液信号强度比值高于未化疗组(P〈005),急性组中4例信号均匀减低;慢性组及无骨髓抑制组平均椎体信号强度标准差高于未化疗组(P〈0.05)。4组中局灶性脂肪沉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恶性实体瘤化学治疗后骨髓抑制患者脊柱椎体T1信号发生改变,慢性期不均匀性升高,急性期呈均匀减低趋势;局灶性脂肪沉积不是骨髓抑制的特异性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能谱CT增强扫描分析进展期胃癌碘含量与脉管癌栓的关系。方法对40例经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于术前2周内行能谱CT三期增强扫描,应用物质分离技术观察碘基图上增强扫描各期肿瘤黏膜侧高强化区及整体碘含量(ICs)、相同层面腹主动脉碘含量(ICao),计算标准化碘含量(NICs)、静脉期碘含量升高率(ICERvp),分析其与脉管癌栓的相关性。结果脉管癌栓阳性者胃癌动脉期黏膜侧高强化区、整体碘含量明显高于阴性者[(3.27±0.91)mg/ml vs(2.32±0.79)mg/ml,P=0.004;(1.98±0.65)mg/ml vs(1.41±0.75)mg/ml,P=0.023];标准化后脉管癌栓阳性者碘含量仍明显高于阴性者[(0.30±0.08)mg/ml vs(0.23±0.07)mg/ml,P=0.013;(0.18±0.06)mg/ml vs(0.14±0.07)mg/ml,P=0.037];阴性者黏膜侧高强化区及整体ICERvp明显高于脉管癌栓阳性者(0.39±0.26vs 0.12±0.26,P=0.005;0.55±0.46vs 0.22±0.28,P=0.047)。结论不同增强时相中胃癌碘含量与脉管癌栓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容积CT在胃癌初诊患者治疗前TN临床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胃癌初诊患者共109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容积CT对比剂增强扫描,并行根治性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获得病理TN分期。由影像科医师观察胃癌在多平面CT图像上的影像表现判断临床T分期。用CT轴位图像测量区域淋巴结,分别以短径≥5、8及11 mm作为阈值判断转移并获得临床N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对照,计算CT诊断胃癌治疗前TN分期的准确率。结果容积CT诊断胃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86.2%,诊断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0.0%和87.2%。以淋巴结短径≥5、8及11 mm作为阈值诊断转移时,判断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即区分N0与N+)的准确率分别为79.8%、76.1%及62.4%,诊断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1.4%、47.7%及43.1%。对于早期胃癌,以淋巴结短径≥5、8及11 mm作为阈值诊断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3.3%、93.3%及100.0%;对于进展期胃癌,以淋巴结短径≥5、8及11 mm作为阈值诊断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46.8%、40.4%及34.0%。结论容积CT诊断初诊胃癌治疗前T分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治疗前使用CT诊断胃癌N分期能力不佳,区分N0与N+时以淋巴结短径≥5 mm作为阈值较好,对早期与进展期胃癌应采用不同的阈值判断N分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 T2WI联合DWI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效能。方法回顾分析经完整新辅助治疗后接受根治性手术、新辅助治疗前后有完整2次MR影像资料、有明确病理学评价的进展期直肠癌患者364例,计算并比较单独使用高分辨率T2WI、高分辨率MR T2WI联合DWI预测直肠癌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效能。结果最终49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肿瘤完全缓解。单独使用高分辨率T2WI判断直肠癌是否病理学完全缓解的准确率为82.69%(301/364)、敏感度为40.82%(20/49)、特异度89.21%(281/315)、阳性预测值为37.04%(20/54)、阴性预测值为90.65%(281/310);高分辨率T2WI联合DWI预测直肠癌病理学完全缓解的准确率为87.36%(318/364)、敏感度为65.31%(32/49)、特异度为90.79%(286/315)、阳性预测值为52.46%(32/61)、阴性预测值为94.39%(286/303)。两种方法的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3)。结论与单独使用高分辨率T2WI比较,高分辨率T2WI联合DWI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完全缓解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和CT两种手段结合,评价相关影像学指标与食管胃交界部(EGJ)癌手术路径(单纯经腹或胸腹联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胃肠外科初诊EGJ癌并行根治性切除的35例患者资料.术前均行X线造影及胸腹部增强CT扫描.X线造影选择半立位大角度右前斜位测量贲门口至食管受累上缘的长度.CT轴位及重建冠、矢状位图像上测量癌肿累及食管的长度,并评价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开胸与非开胸组X线造影及CT各方位测量EGJ癌累及食管长度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各种方法判断手术是否需要开胸的评价效能.结果 经胸腹联合手术切除15例,经腹部手术切除20例.X线造影和CT矢状位测量所得癌肿累及食管长度在单纯经腹和胸腹联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腹联合组长度值较大.比较4种手段测量所得癌肿长度预测手术是否开胸的效能,曲线下面积由高到低分别为0.737(X线造影)、0.716(CT矢状位)、0.591(CT冠状位)及0.561(CT轴位).取X线造影显示癌肿累及食管长度>4 cm作为截割点判断手术需要开胸,敏感性为86.6%,特异性为70%.进一步联合CT判断食管旁或隆突淋巴结转移者评价术中开胸的效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由0.737提高至0.847,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提高至93.33%和70%.结论 X线造影测量食管浸润长度和CT评价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与EJG癌手术路径的选择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影响淋巴瘤能谱CT单能CT值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淋巴瘤能谱CT参数特征,探讨能谱CT在淋巴瘤影像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GE能谱CT对22例初诊淋巴瘤患者[霍奇金病(HD)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7例]进行扫描,测量最大病灶的能谱曲线,记录40~140keV对应的CT值,观察同一病灶不同keV条件下CT值的变化规律。依据淋巴瘤部位、分期、病理类型、病灶大小、B症状、Ki-67等因素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淋巴瘤病灶在不同keV条件下CT值的差异。结果对于每个病灶的单能曲线,随着keV降低,曲线斜率逐渐变大,对应的CT值逐渐递增。在各临床病理因素中,仅病灶位置与单能CT值相关(P<0.05)。而对于14例胸部患者,HD的平均CT值在低能区段(40~70keV)与NH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线性模型结果也显示,不同部位及病理类型淋巴瘤的单能CT值与低能keV存在相关关系。结论淋巴瘤能谱CT单能曲线具有相似的形态。不同部位淋巴瘤的单能CT值存在差异。同为胸部淋巴瘤,HD与NHL的单能CT值在低能量区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