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7篇
  1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引流术后引流管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09年1月120例行引流术的SAP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胰周坏死腔内均置2根以上的橡胶引流管,术后动态监测引流液细菌生长的情况,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并监测引流物淀粉酶的水平以判断有无胰瘘的发生,同时腹腔CT平扫检查了解引流管及周边的情况,引流物黏稠者给予灌洗以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对胰瘘1个月以上者行瘘管造影了解主胰管的情况.结果:67例术后无胰瘘,或低流量胰瘘并不与主胰管相通,逐步拔除引流管而痊愈;44例胰瘘与主胰管相通,逐步退管,且粗口径管换成细口径管并夹闭引流管2周以上无不适后拔管;4例患者胰瘘6个月以上仍不能夹管遂行瘘管空肠吻合而痊愈,5例带管出院引流管不慎脱出而未及时插管者3例无不适,2例4个月后形成假性胰腺囊肿后再行囊肿空肠吻合术治愈.结论:SAP引流术后,根据有无胰瘘及与主胰管的通畅情况而处理引流管是保证患者顺利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环杷明(Cyclopamine)对胰腺癌细胞系ASPC-l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环杷明处理胰腺癌细胞系ASPC-l后,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试验检测癌细胞增殖状况,并计算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的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细胞周期,计算增殖指数(PI)和凋亡指数(AI);用裸鼠移植瘤模型验证环杷明的体内抑制作用.结果 随着环杷明作用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对ASPC-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当环杷明浓度达到10 mol/L时,24h抑制率达到近90%.环杷明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细胞凋亡率增加.环杷明浓度为10mol/L时,AI达到25%左右,而PI下降至24%左右.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环杷明同期给药组肿瘤生长缓慢,而延期给药组开始生长速度与对照组相似,给药后生长逐渐受抑制,3组肿瘤均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环杷明通过细胞周期阻滞和促进细胞凋亡,发挥对胰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胰腺癌外科治疗17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至2003年1月间外科治疗的178例老年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老年人胰腺癌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胰腺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2名在胰腺外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采用PDCA循环教学模式进行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培训.比较两组中规培医生出科理论考试成绩、临床技能操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结果 研究组的出科理论考试成绩、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和教学质量反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相似文献   
5.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非感染性胰腺坏死手术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合并无明显感染征象的胰腺坏死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27例坏死性胰腺炎术中所见及病理改变。结果 发病3周内行手术治疗的6例患者,见坏死胰腺与未坏死胰腺组织之间分界不十分清楚;腹腔内粘连严重,水肿明显,均未合并感染。发病后3~4周行手术治疗的14例患者,9例坏死胰腺与周围未坏死胰腺组织之间分界清楚,无明显感染征象,大网膜及横结肠系膜与胰床粘连明显;3例有程度不一的胰腺坏死情况;另2例胰腺坏死合并感染。其余7例患者分别于发病后5~7周施行手术,其中3例发现胰腺坏死区域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感染,甚至形成局部胰腺脓肿;周围脂肪组织及肠系膜根部脂肪组织大片坏死。结论 坏死性胰腺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宜在发病3~4周施行;发病3周内手术,坏死组织与未坏死组织尚未完全分离,术中易出血,增加手术难度和再次手术的机会;发病5周以上手术,坏死组织多已合并感染,腹腔内感染严重,需再次手术甚至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非感染性胰腺坏死手术时机.方法对62例非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进行临床和CT评估以决定手术指征,根据手术发现对手术治疗的时机进行评估分析.结果经CT评估病灶大于6 cm、术前诊断为非感染性胰腺坏死41例患者中,32例发病3 ~ 4周后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大网膜及肠系膜根部见大量皂化斑,正常胰腺与坏死胰腺组织分界清楚,10例患者胰腺坏死已合并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5%;术后5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2%;发病2周内手术治疗的9例患者,术中发现正常胰腺组织与坏死胰腺组织之间分界不十分清楚,胰腺及胰周组织水肿明显,术后有1例患者死亡.CT评估病灶小于6 cm,但胰周及腹膜后大片脂肪坏死、液体积聚、消化道有压迫梗阻症状的21例患者全部于发病后3 ~ 4周手术治疗,术中见4例患者胰腺坏死合并感染,3例有粘连性或压迫性消化道梗阻,术后2例死于腹腔内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对急性胰腺炎非感染性胰腺坏死,是否需要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应行定期CT评估分析,对于病灶大于6 cm和/或病灶不足6 cm但胰周及腹膜后大片脂肪坏死、液体积聚并有消化道压迫梗阻症状患者,应行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宜在发病后3 ~ 4周.过早手术,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尚未完全分离,术中易出血,增加手术难度和再次手术的机会;过迟手术,坏死组织已合并感染,腹腔内感染严重,需再次手术甚至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7.
49例胰腺癌血管浸润的术前评估与手术切除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进展期胰腺癌血管浸润的程度、范围进行影像学评估及手术切除可行性判断并探讨其切除方法。方法 对经术前CT和MR/MRCP检查伴血管浸润的49例进展期胰腺癌进行影像学分析,根据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确定手术指征,同时根据术中发现确定对受累血管的处理和手术方法。结果 49例伴血管浸润的进展期胰腺癌中,影像学评估无手术指征者6例,其余43例接受手术探查的病例中,施行肿瘤手术切除30例,切除率为69.8%,其中行血管切除者25例。结论 现代影像学技术有助于评估进展期胰腺癌血管浸润程度,对指导手术切除和术中受累血管处理方法有重要意义,改进手术方法有助于提高伴血管浸润的进展期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8.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感染菌的种类,比较感染和非感染组死亡率以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5.3%,感染者死亡率为28.4%,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3.6%,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多见;21例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APACHE Ⅱ评分≥15、呼吸机治疗、气管切开、年龄≥60岁和手术治疗是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应针对其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I ,MRCP ,MRA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及术前评估肿瘤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对MR等显像技术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的 78例患者 ,根据肿瘤浸润范围、血管受累情况、有无肝叶萎缩及远处转移等指征 ,进行术前影像学评估 ,并通过与手术和病理对比 ,了解该显像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与否作出评判的价值。结果 术前评估不能手术切除的 2 1例中 ,10例行手术治疗 ,术中发现及病理学检查与术前评估一致 ,证实不能切除 ,仅行引流。术前评估为潜在手术切除可能的 5 7例均行手术探查 ,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的准确率为 10 0 % ;手术切除 40例 ( 70 .2 % ) ,其中 2 9例 ( 5 0 .9% )行治愈性切除 ,11例姑息性切除 ;其余 17例不能手术切除 ,原因包括术前漏诊门静脉管壁破坏 3例 ,肝动脉受侵 5例 ,术中发现腹腔内器官和 /或淋巴结转移 7例 ,肝实质广泛浸润 2例。结论 应用MR多种显像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率高 ,并能较准确地评价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手术可切除性。肿瘤不能切除的主要原因在于肿瘤的转移和局部血管的侵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感染菌的种类,比较感染和非感染组死亡率以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5.3%,感染者死亡率为28.4%,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3.6%,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多见;21例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APACHEⅡ评分≥15、呼吸机治疗、气管切开、年龄≥60岁和手术治疗是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应针对其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