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对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以及Rac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STI571对骨髓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半定量RT-PCR研究Rac1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STI571明显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24、48、72 h IC50值分别为(34.52±2.31)μmol/L、(28.46±1.58)μmol/L、(25.74±2.44)μmol/L。25μmol/L STI571处理24 h,G1期细胞由55.8%增加至72.4%,S期细胞由34.8%减至15.6%。半定量RT-PCR显示,Rac1 mRNA水平在25μmol/L STI571处理24 h后明显下降。结论:STI571能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并可下调其Rac1 mRNA水平。  相似文献   
2.
3.
血小板第4因子对辐射损伤小鼠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factor4,PF4)对辐射损伤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第1组(单纯照射组)、第Ⅱ组(PF4保护组)、第Ⅲ组(正常对照组),第Ⅱ组在照射前26h及20h腹腔注射PF440μg/kg,全身一次性5Gy60Co—γ射线照射后瑞氏染色法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数。胸腺、脾脏制成细胞悬液计数后,MTT比色法测定胸腺及脾细胞增殖能力。结果:第Ⅱ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数下降趋势较第1组明显减慢。胸腺、脾细胞计数,第Ⅱ组明显高于第1组。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第Ⅱ组与第1组相比,小鼠胸腺及脾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结论:PF4对免疫系统有辐射保护作用,可明显增强辐射损伤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类髓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以骨髓与外周血中原始和幼稚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DI)是精氨酸加压素(AVP)又称抗利尿激素(ADH)分泌缺陷或肾脏对精氨酸加压素不敏感所导致的综合征,分为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CDI)和肾性尿崩症(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NDI)[1]。中枢性尿崩症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种罕见的并发症,目前全球仅有约100例已发布的病例报告[2]。近期我科收治1例WT1(+)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合并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化疗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措施之一,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能引起病人胃肠道不适、口腔粘膜溃疡、骨髓抑制及血管损伤等不良反应。因此,对化疗期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除常规护理外,必须针对不良反应做好对应性护理。我科自2001-02~11共收治23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均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实施后患者的身心状态有明显的正性改变且无化疗引起的死亡和永久性的脏器损害。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35例,女99例;年龄6~79岁。诊断:ANLL62例、ALL52例、HD42例、NHL53例、MM8例、MDS7例、CML10例,均接受不同药物不同剂量的化…  相似文献   
6.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误诊为M3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例摘要患儿 ,男 ,10岁。因发热伴皮肤出血点 3周 ,门诊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收入院。查体 :体温38℃ ,脉搏 112次 /分 ,呼吸 2 0次 /分 ,血压 12 /7kPa ,全身可见散在淤血、淤斑 ,颈部可触及约绿豆大淋巴结数枚 ,咽无红肿 ,扁桃体无肿大 ,胸骨无压痛 ,心肺(- ) ,腹软 ,肝、脾肋下未触及 ,四肢活动正常 ,神经反射 (-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WBC72× 10 9/L(中性 0 84、淋巴 0 16 )、RBC 1 4 9× 10 12 /L、Hb 6 5g/L、Plt 2 1× 10 9/L。尿常规 (- )、尿隐血 (+)。粪常规(- )。肝、肾功能正常。骨髓NAP积分 0。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7.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易发生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患者,其特异性免疫依赖于T细胞活性。本研究探讨CMVpp65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对自身T细胞的活化作用。采用具有高效转染非分裂细胞的慢病毒系统将CMV全长pp65基因导入鼠源性DC;采用CpG—DNA诱导DC细胞成熟;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方法测定T淋巴细胞抗原及IFNγ表达。结果表明:慢病毒感染DC的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50,最佳感染效率可达30%-40%;表达pp65基因的成熟DC能刺激自身naiveT细胞表达CD69;表达PP65蛋白的成熟DC能够刺激自身CD4^+或CD8^+T细胞分泌IFNγ。结论:pp65基因修饰、CpG—DNA诱导成熟的DC能体外激活CMV特异性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髓性白血病经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白细胞介素2治疗的效果,并与移植后未经特殊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①选取2000-01/2004-07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血液病中心收治的19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8例,年龄17~40岁,M2a 4例,M4 1例,M5a 3例;对照组11例,年龄19~39岁,M2a 2例,M3a 2例,M4 3例,M5a 4例。②两组患者采用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后液氮中保存5d备用。③术前采用直线加速器对患者全身及肺部照射,预处理完毕后实施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首先回输自体单个核细胞中位数为4×108/kg,CD34 细胞中位数为6.2×106/kg,粒-巨噬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中位数为5.8×104/kg。间隔1~6h后,采集人类白细胞抗原半相合异体骨髓,按回输自体单个核细胞数的1/6~1/10输注给患者。④两组患者移植期间均住无菌层流病房,给予相应并发症的防治及支持治疗。在粒细胞降至0时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12h,促进造血恢复。观察组给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白细胞介素2治疗,每次采集的供者淋巴细胞中,CD3 淋巴细胞中位数为1.43×108/kg,CD4 细胞中位数为0.97×108/kg,CD8 细胞中位数为0.41×108/kg,中位治疗次数4(1~7)次,回输后即开始应用100wu/d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共10d。对照组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未给予特殊治疗。结果:19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血恢复:两组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术后4~9d粒细胞均降至0,12~17d粒细胞达0.5×109L-1,16~21d白细胞达4.0×108 L-1,19~23 d血小板达20×108 L-1。16~21 d骨髓检查示恢复期骨髓象。②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不同程度地出现口腔溃疡,随着造血恢复,7~10d溃疡消失。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出血性膀胱炎,两组各2例患者出现发热。无肝静脉闭塞病和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③嵌合体形成:观察组中1例M4患者形成嵌合体,对照组中2例M4患者与1例M5患者形成嵌合体,嵌合体持续存在3~12个月。④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白细胞介素2疗效:观察组中有1例M2a患者在接受2次特殊治疗后7个月复发死亡;1例M2a患者接受2次特殊治疗后1年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脑出血死亡,1例M5a患者应用特殊治疗1次后出现不明原因高热、抽搐,死于癫痫持续状态,其余5例患者随访2年均健康存活,长期生存率为62.5%(5/8)。对照组有2例M2a患者、2例M4患者、1例M5患者于移植后1~7个月复发死亡,1例M3患者于移植后25d死于脑出血,其余2例M3患者、2例M4患者、1例M5患者随访2年均健康存活,长期生存率为45.4%(5/11)。结论: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白细胞介素2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且无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其长期生存率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患者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混合HLA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mixed with HLA haploidentical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Mixed-HSCT)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白介素2(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 combined interleukin-2,DLI-IL-2)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联合治疗方案的试验组23例AML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22(17~41)岁;采用单纯移植治疗的对照组14例AML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21(19~40)岁。两组患者在完全缓解期采用TBI+VEMAC方案预处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Mixed-HSCT移植,试验组患者接受Mixed-HSCT且造血重建后继续DLI-IL-2治疗1~8次;各组在治疗前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骨髓检查。随访时间>3年。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发生。试验组有6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随访显示存活15例,长期无病存活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65.2%;对照组有3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随访显示存活7例,DFS为50.0%。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口腔溃疡、出血性膀胱炎、发热等)相似。结论:Mixed-HSCT联合DLI-IL-2治疗对AML患者长期无病生存有积极意义,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1],但化疗药物的骨髓毒性限制了药物剂量的提高.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BSCT)能迅速重建造血免疫功能,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可提高肿瘤患者的缓解率并延长生存期,对复发或已转移的晚期肿瘤亦可达到再缓解并有可能进一步治愈[2].护理在PBSCT中起重要作用,我科1995~2001年底共对7例恶性实体瘤患者选用了ABSCT疗法,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