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对冠心病并发重度脓毒症患者心率和动脉压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11月至2004年2月在ICU治疗的冠心病并发重度脓毒症患者所进行的12次床边MARS治疗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探讨.结果MARS治疗4 h后患者心率显著减慢,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结论MARS可改善MODS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7年我科行ECMO的患者,按是否应用乌司他丁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14例ECMO患者(治疗组10例,对照组4例),治疗组第7、14天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辅助性T淋巴细胞(T-CD4~+)均显著升高,且第14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抑制性T淋巴细胞(T-CD8~+)、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较前无统计学差异,但对照组第14天白细胞高于治疗组。治疗组院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6‰vs 57.9‰,P0.05),且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11.9±1.8)天vs(7.2±2.1)天,P0.05]。结论:乌司他丁在ECMO治疗中有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减少院感发生率,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正>胸外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胸外科疾病,可引起急性肺损伤,导致低氧血症,从而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改善低氧血症一直是严重胸外伤抢救中的重点~([1,2])。为保证良好的气体交换,避免通气过度和气道高压,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是最佳的选择~([3,4])。ECMO能有效改善低氧血症,提高组织氧摄取率,降低手术风险[5,6]。本文报道2例严重胸外伤抢救患者,探讨ECMO在严重胸外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对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ALI患者42例、ARDS患者33例,随机分2组,APRV组(n=37)、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组(n=38);两组均用SIMV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30min后,APRV组采用APRV模式通气,SIMV组仍用初始参数,分别于APRV前(基础值)、APRV1、8、16、24h测定动脉血气、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PaO2/FiO2)、心率(HR),并记录芬太尼、咪达唑仑、多巴胺用量及尿量。结果与SIMV组比较,APRV组APRV1~24h各时点Ppeak、Pmean降低,APRV16、24h时动脉血PaCO2降低,PaO2/FiO2升高,APRV1—24h时CVP和HR降低,芬太尼用量和咪达唑仑用量明显减少,APRV8—24h各时点尿量升高,多巴胺用量减少(P〈0.05或0.01)。结论APRV用于ARDS或ALI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不仅能提供更好的通气,而且血液动力学平稳,减少镇静剂和麻醉药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法(PiCCO)监测在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对5例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在积极进行综合救治的基础上进行了PiCCO监测。结果 5例患儿初始表现为心率快、每搏指数低、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高,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高于正常范围或正常,心脏指数稍低于正常范围或正常。经过治疗,患儿的心率均逐渐减慢、每搏指数逐渐升高、EVLWI逐渐下降;除1例患儿SVRI呈上升趋势、GEDVI维持较高水平外,其余4例患儿的SVRI和GEDVI均逐渐下降。结论 PiCCO监测有助于实时掌握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肺水肿、心脏功能及心脏前、后负荷情况,指导临床救治。  相似文献   
6.
���Σ�ز��˳��ںͳ���Ӫ��֧�ֵ�Ӧ��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对外科危重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0例不能进食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EN组和PN组,比较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病人耐受性指标的变化。结果在治疗10d后,两组病人均由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明显增高,且EN组免疫功能指标增高更显著;病人耐受性指标中,EN组无显著变化而PN组血糖明显增高。结果 EN和PN对外科危重病人均有营养支持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耐受性强,且EN支持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优于PN支持,病人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胸腺肽α1单用及联用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4年6月-2007年10月收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年龄>18岁、Marshall评分>5分严重脓毒症患者91例,随机分为血液净化组(22例)、胸腺肽组(23例)、联合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血液净化组连续3 d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或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同时给予经典"拯救脓毒症战役"(SSC)指南治疗方案;胸腺肽组皮下注射胸腺肽α1 1.6 mg/d,连续7 d,同时给予经典SSC指南方案治疗;联合组联合应用血液净化组和胸腺肽组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经典SSC指南方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Marshall评分,检测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及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3个治疗组28 d内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均有缩短,28 d病死率均有下降,其中血液净化组ICU治疗时间、联合组28 d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胸腺肽组治疗后7 d Marshall评分明显下降,HLA-DR、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均明显升高;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治疗后3 d起以上指标和APACHEⅡ评分均已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胸腺肽治疗后7 d CD3+T淋巴细胞明显增高(P<0.05);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治疗后7 d APACHEⅡ评分和Marshall评分均明显下降,HLA-DR、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均明显升高,且联合组治疗后3 d CD3+和CD4+淋巴细胞就已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胸腺肽组同期比较,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所有指标均有改善,但仅联合组治疗后3 d CD3+ T淋巴细胞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P和胸腺肽α1均具有增强严重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器官功能恢复并最终改善预后的作用,其中CBP治疗效果出现更早、更显著,且两者联合治疗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综合ICU脓毒症休克患者乳酸清除率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06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18岁以上的脓毒症休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入选当天开始在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 h、72 h的心率(HR)、血压(B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evO2)和乳酸清除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72 h后BP、CVP、ScvO2明显上升,而HR、乳酸清除率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  相似文献   
9.
病例资料:患者,女,40岁,因B超发现子宫肌瘤10 d于2008年1月8日入我院妇科治疗.入院诊断:子宫肌瘤.入院后经充分术前准备,于1月14日行气管插管全麻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部分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毕见患者颈部及胸部均有皮下气肿,术后15 min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出现躁动,予以吸痰等处理,未拔管,呼吸机通气.术后17 min患者心率突然由65次/min下降至37次/min,颈动脉搏动消失,立即行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53 min后患者自主心跳恢复,在复苏过程中,气管插管内吸出大量淡红色泡沫痰,给予无水乙醇吸入后好转,查胸片示双肺大量渗出灶,双侧少量气胸,肺组织受压少于10%.  相似文献   
10.
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脉冲引导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研究起搏脉冲引导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技术的优越性及可行性。方法 以Seldingel法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鞘管。设置起搏器频率超过患者自主心率20次/min、输出电流为5mA、感知电压为3mV,沿鞘管推送电极至心电监护显示脉冲信号及起搏心律。结果 18例患者获良好的起搏效果(操作时间5~10min,平均6.9min)。1例患者开始时起搏效果不良,约2h后好转;2例患者起搏效果差;后3例操作时间均超20min。21例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 由起搏脉冲引导、经左锁骨下静脉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起效迅速、成功率高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