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患者,男性,29岁。劳累活动后出现胸闷8个月,休息后多能缓解;近2个月伴气促、头晕,无黑晕厥。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窦率58次/min,室率42次/min。超声心动图示:矫正型大动脉错位(CTGA)。16岁征兵体检时曾发现“心脏杂音”,未进一步诊治;3个月前尚能打篮球。转本院后体检:血压90/65mmHg(12/8.7kPa),心界正常,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可闻2~3/6级收缩期杂音。血脂、心肌酶均正常;胸片示心影大小正常。ECG示:结上性Ⅲ度AVB,窦率80次/min,室率50次/min。超声心动图示:左右心房位置正常,…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量塑料板在免疫实验中的大量应用,迫切需要使用相应的离心机来进行实验,目前国内尚无商品供应。我们在曹文飞同志介绍的“离心篮”的基础上,参考一些国外产品,在国产LXJ-64-01型离心机(北京医疗仪器修理厂产品)上,配以自制挂篮装置及离心篮(一次可载平底微量塑料40孔板8块,最大转速可达3,000rpm)解决了工作之需要。 本装置制作较简单,去掉原来离心机上挂管装置,换上特制的挂篮装置(一块220毫米×220毫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 我们寻求到一种能够用临床化验检查和各种物理检查包括P波触发的信号平均心电图等手段预测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发作的危险性及可能性。背景资料 尽管评价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发作的危险性很重要 ,但是临床上预测充血性心衰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仍很重要。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 75例既往无阵发性房颤病史的窦性心律患者 ,用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测定他们的左室射血分数人均 4 0 % ,同时进行P波触发的信号平均心电图 ,心脏超声心动图及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另外 ,也检测了患者血浆心房肽 (心酶素 )的含量。结果  75例患者中有 2 9例发现P波触发的信号平均心电图异常 ,在随访的 (2 1± 9)个月中 ,心电图上频繁发生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比例 (32 % )远远超过P波触发的信号平均心电图正常的患者 (2 % ) (P =0 .0 0 0 2 )。发生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心房肽水平显著高于没发生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血浆心房肽水平 (75 )尽管这些患者在年龄、左房直径、房早博发生上无显著差异性。COX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与异常P波触发的信号平均心电图有关 ,同时 ,这些患者的心房肽 (ANP)水平也是升高的 6 0 pg/ml。 结论 异常的P波触发信号平均心电图和血浆心房肽 (ANP)水平的升高能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做功指数(Tei指数)在评价肥厚性心肌病(HCM)心室功能状态中的价值,以及HCM患者的血浆脑钠素(BNP)水平与Tei指数的关系.方法 共选择42例HCM患者(HCM组)和20名健康者(对照组),按照美国超声协会的标准进行传统的M型超声及二维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BNP水平.结果 HCM组的Tei指数为0.55±0.1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5±0.07(P<0.001);等容舒张期(IRT)、等容收缩期(ICT)分别为(118±25)、(44±31)ms,显著长于对照组的(78±18)、(29±16)ms(P值均<0.001).Tei指数与血浆BNP水平的相关性较弱(r=0.33,P=0.02).但在非梗阻型HCM亚组患者中,这种相关性比较明显(r=0.75,P<0.000 1);对年龄进行校正后,血浆BNP水平与Tei指数的相关性仍然存在(r=0.63,P<0.000 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非梗阻型HCM亚组患者的二尖瓣前向血流E/A比值(r=0.49,F=13.1)和Tei指数(r=0.37,F=7.6)是血浆BNP水平增高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HCM患者的Tei指数异常反映了其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异常.血浆BNP水平在非梗阻型HCM患者中增高的程度与Tei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5.
观察右房 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的临床效果。选择 1 6例充血性心衰患者 (NYHA分级Ⅲ Ⅳ级 ) ,男 1 0例、女 6例 ,年龄 6 8.4± 6岁 ;均为窦性心律 ,合并有Ⅰ度房室阻滞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按安置起搏器的模式分为右房 左室起搏治疗组 (LV组 ,n =6 ) ,右房双室起搏治疗组 (BiV组 ,n =1 0 )。左室起搏电极分别放置于心大静脉左室侧后分支 9例 ,心大静脉左室后分支 7例。观察起搏治疗前后左室心功能参数、6min步行距离、左室壁运动的同步性及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BiV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由术前的 0 .2 3提高至 0 .31 (P <0 .0 0 1 ) ;在LV组LVEF由术前的 0 .2 4提高至 0 .33(P <0 .0 0 1 )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在二组分别由术前的 1 4 9± 5 1ml/m2 和 1 5 3±5 3ml/m2 下降至 1 1 6± 38ml/m2 和 1 2 1± 4 1ml/m2 (P均 <0 .0 0 1 ) ;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的延迟时间在二组分别由术前的 1 95± 94ms和 1 97± 89ms下降至 1 7± 6 0ms及 1 6± 5 6ms(P均 <0 .0 0 1 )。 6min步行距离则分别由术前的4 0 3± 5 3m和 4 0 1± 5 9m提高至 4 4 1± 6 2m和 4 4 2± 6 7m(P均 <0 .0 5 )。结论 :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右房 左室起搏治疗与右房双室起搏治疗相比 ,同样可有效地改善慢性心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68.4岁;均为窦性心律,合并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40~190ms,平均为(166.0±19.2)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为70.2mm,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0.25.按安置起搏器的模式分为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组(LV组,n=6),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组(BiV组,n=10).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逆行冠状静脉窦血管造影了解冠状静脉分支血管的分布情况,左心室起搏电极分别放置于心大静脉左心室侧后分支9例,心大静脉左心室后分支7例.观察起搏治疗前后左心室心功能参数、6 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壁运动的同步性及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结果BiV组患者LVEF由术前的24.6%提高到31.2%(P<0.001);LV组LVEF由术前的23.9%提高到32.6%(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两组分别由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的(149±51)ml/m2和(153±53)ml/m2下降至(116±38)ml/m2和(121±41)ml/m2(P<0.001),下降幅度均达15%以上;表示心室运动同步性的超声指标示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的延迟时间(SPWMD)两组分别由CRT前的(195±94)ms(BiV组)和(197±89)ms(LV组)下降至(17±60)ms及(16±56)ms(P<0.001).6 min步行距离则分别由CRT前的(403±53)m(BiV组)和(401±59)m(LV组)提高至(441±62)m和(442±67)m. 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与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相比,同样可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