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鼠类分布、疏螺旋体感染及其基因型等,为该地疫情防控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15-2016年每年的4-6月、9-10月采用夹夜法捕获鼠类,采用特异性PCR扩增法对标本进行疏螺旋体检测,并通过测序和序列比对等进行疏螺旋体基因型分析。结果共捕获鼠类480只,其中子午沙鼠(174只)和长爪沙鼠(124只)数量居多,为该地优势鼠种。鼠类脾脏标本经PCR检测,共发现8份疏螺旋体fla B和16S rDNA基因阳性标本,阳性率为1.67%,其中毛足鼠和长爪沙鼠的阳性率分别为7.14%(2/28)和4.84%(6/124)。对阳性标本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发现,感染的疏螺旋体为Borrelia afzelii和B.garinii。结论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鼠类携带的疏螺旋体以B.afzelii和B.garinii为主,应加强该病原体的检测和莱姆病防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蜱虫种类与立克次氏体携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内蒙古西部地区牛、羊、马等动身上蜱虫的进行研究,将蜱虫种类及立克次氏体菌群携带情况进行探讨,并探讨不明发热患者的病因与蜱虫携带的立克次氏体的相关性。结果所采集的2 000只蜱虫体内,携带立克次氏体的虫体数为1 180只,带菌阳性率为59.0%。其中雄性蜱数量为1 100只,带菌数量为600只,带菌阳性率为54.6%;雌性蜱数量为900只,带菌数量为580只,带菌阳性率为64.4%。经统计学检验,立克次氏体菌群在蜱虫体内分布有性别差异(=20.05,P0.001)。2 000只蜱虫中包括草原草蜱700只,带菌率为44.3%;短小扇头蜱200,带菌率为85.0%;血红扇头蜱200只,带菌率为90.0%;二棘血蜱300只,带菌率为83.3%;长角血蜱600只,带菌率为45.0%。蜱虫带菌情况与蜱虫种类具有相关性,血红扇头蜱、短小扇头蜱、二棘血蜱带菌率较高,草原草蜱、长角血蜱带菌率相对较低。抽取680例患者血液进行检测,有68例患者血液中检测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相关DNA,检测阳性率为10%。结论内蒙古西部地区蜱虫是立克次氏体传播重要途径之一,可能是引起人不明发热等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内蒙古中西部草原蜱类的群落结构、携带病原体多样性及基因型。方法于2016-2019年春夏季,在内蒙古中西部草原,采用动物体表搜集法采集蜱标本,进行蜱种鉴定。解剖摘取蜱的唾液腺并提取基因组DNA,以斑点热立克次体柠檬酸合成酶A (gltA)、疏螺旋体以鞭毛蛋白B (flaB)、埃立克体属以外膜蛋白质1 (omp1)、无形体属主要表面蛋白2 (msp2)为靶基因进行PCR扩增初筛。立克次体gltA初筛阳性样品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类,再根据蜱种和地区每类选20~30个代表性样品进行gltA、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 (rOmpA)基因测序。扩增序列测序后用BLAST、 Clustal W和MEGA 7.0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采集成蜱3 822只,经形态学特征和特异性18S r RNA基因分型法鉴定,隶属于2属3种,分别为草原革蜱、亚东璃眼蜱和边缘璃眼蜱,其中草原革蜱占55.7%(2 129/3 822)、亚东璃眼蜱占30.0%(1 147/3 822),为该地区的优势蜱种。PCR检测结果显示,立克次体gltA基因阳性蜱1 899只,阳性率为49.7%(1 899/3 822), gltA基因阳性样品根据RFLP结果分为两类,两类样品的gltA基因序列均为581 bp,与R. raoultii (DQ365804)或R. aeschlimanni (KT873466)的同源性为100%;两类样品的rOmpA基因均长367 bp,与R. raoultii (AH015610)或R. aeschlimanni (U83466)的同源性为100%,与gltA基因的结果相符。3 822只蜱中,R. raoultii和R. aeschlimanni的阳性率分别为37.2%(1 422/3 822)和12.5%(477/3 822),其中草原革蜱中分别为58.5%(1 245/2 129)和11.1%(477/2 129);亚东璃眼蜱中分别为15.4%(177/1 147)和0;边缘璃眼蜱中分别为0和44.0%(240/546)。疏螺旋体flaB基因阳性蜱28只,阳性率为0.7%(28/3 822),其中草原革蜱中为0.8%(16/2 129),亚东璃眼蜱为1.0%(12/1 147)。共获得疏螺旋体flaB基因序列10条,与莱姆病主要病原体B. garinii (AB035602)和B. afzelii PKo (NC008277)的同源性分别为90.6%~100%和95.6%~100%。亚东璃眼蜱中B. garinii和B. afzelii的阳性率分别为0.9%(10/1 147)和0.2%(2/1 147),草原革蜱中均为0.4%(8/2 129)。3 822只蜱中omp1基因阳性1只,TA克隆后获得8个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克隆和3个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的克隆,11个克隆的氨基酸序列与E. muris的同源性最高,但仅为65%~69%。3 822只蜱中均未检出无形体属菌群。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3种蜱感染的立克次体均与R. raoultii和R. aeschlimanni聚在一簇。在获得的10条疏螺旋体菌群flaB基因序列中,源于草原革蜱和亚东璃眼蜱的1条序列与B. garinii聚在一簇,草原革蜱的另1条序列与B. afzelii聚在一簇,其余8条序列与B. garinii和B. afzelii的flaB基因序列处在不同的分支。草原革蜱感染的埃立克体属菌与目前已知的埃立克体属菌群关系较远,形成独自的聚类。结论内蒙古中西部草原存在草原革蜱、亚东璃眼蜱和边缘璃眼蜱,蜱类中广泛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和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是R. raoultii、R. aeschlimanni、 B. garinii和B. afzelii潜在的自然疫源地。有必要加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常用氢化可的松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但灌肠发生水肿的并不多见。我科曾发生1例 :患者女性 ,45岁 ,门诊肠镜示溃疡性回肠、直肠炎 ,入院后医嘱以氢化可的松 1 50mg加生理盐水 1 0 0ml行保留灌肠 ,每晚 1次。 3天后 ,患者出现踝部及胫骨前轻度水肿 ,少尿 ,血压 1 7.33/ 1 2 .67kPa(1 30 / 95mmHg) ,肾功能检查、B超检查均示肾脏正常。7天后 ,患者全身软组织可见明显水肿 ,血压偏高 ,体重上升 5kg ,即停用氢化可的松灌肠 ,改用锡类散、黄连素加生理盐水灌肠 ,其他治疗方法保留。 1天后 ,患者症状逐渐减轻 ,1 0天后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炎消逆转胃癌癌前病变(PLG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炎消治疗组及维酶素对照组共35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治疗前后P16、周期素(CyclinD1)、视网膜母细胞瘤(pRb)的变化.结果抑癌基因Rb、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随着胃粘膜病变的进展逐渐递减.癌基因CyclinD1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着胃粘膜病变的进展逐渐递增.治疗后治疗组可使Rb蛋白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明显增强(P<0.01),余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各指标的表达情况未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胃炎消可能通过调整P16和(或)CyclinD1异常基因的表达,使pRb处于低磷酸化状态,以利于病变的逆转.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蜱种分布及病原体感染状况。方法 2016-2019年,在东部林区蜱活跃高峰期(5-6月)采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标本,使用体视显微镜对蜱初步分类;提取蜱全基因组DNA,采用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属、埃立克体属、莱姆病螺旋体和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 本次共采集蜱虫2 786只,通过体视显微镜和基因检测分析,隶属于1科3属4种,分别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嗜群血蜱(Haemaphysalinae concinna)、日本血蜱(Haemaphysalinae japonica)、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其中,全沟硬蜱(78.6%,2 191/2 786)、嗜群血蜱(15.9%,442/2 786)为本地区的优势蜱种。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7个采样地区的蜱中,乌奴耳镇斑点热立克次体检出率最高,为74.2%(222/299);博克图镇无形体属检出率较高,为18.9%(39/206);库都尔镇埃立克体属、莱姆病螺旋体、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的检出率均较高,分别为26.1%(12/46)、76.1%(35/46)、13.0%(6/46)。除新型回归热螺旋体外,其他4种病原体的检出率雄蜱均高于雌蜱(P<0.05);成蜱的无形体、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检出率均高于幼蜱(P<0.05)。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蜱的复合感染率为19.5%(544/2 786)。其中,免渡河镇蜱携2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为40.6%(186/458),乌奴耳镇蜱携3种及以上病原体复合感染率分别是47.4%(36/76)、90%(9/10)。结论 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共存在4种蜱,蜱携莱姆病螺旋体最普遍,其中免渡河镇和乌奴耳镇的蜱普遍携带多种病原体,需重点加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癌前病变(PLGC)中医分型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为本病中医证型的客观化开辟一条新途径。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PLGC患者的P^16、CyclinD1、pRb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中医辨证分型情况相比较。结果:胃热型的pRb表达明显高于血瘀型(P<0.05)。气滞型和胃热型的P^16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血瘀型(P<0.05)。结论:提示胃粘膜良性病变的加重与中医分型的演变规律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2015—2019年不同寄生宿主蜱的蜱种分布、病原体感染及复合感染状况。方法 在每年蜱活跃高峰期采集蜱标本,经体视显微镜和特异性18S rRNA基因分型法进行蜱种鉴定。提取蜱基因组DNA,并对斑点热立克次体gltA和rOmpA基因、无形体msp2基因、埃立克体omp1基因、莱姆病螺旋体flaB基因和新型回归热螺旋体glpQ基因等病原体进行PCR检测。结果 本次共采集蜱虫6 465只,隶属于1科5属8种。游离蜱多为全沟硬蜱(79.0%);羊和牛寄生蜱多为草原革蜱(68.2%,52.0%);马和骆驼寄生蜱均为亚洲璃眼蜱;犬寄生蜱均为图兰扇头蜱。立克次体gltA阳性率为39.4%,其中羊、骆驼、马、牛等家畜寄生蜱阳性率均超过平均值;其他4种病原体多为游离蜱携带,其阳性率分别为12.3%、10.1%、11.0%、17.0%。内蒙古地区蜱媒疾病复合感染率为12.6%,其中,游离蜱复合感染率高于寄生蜱。结论 家畜感染立克次体较严重。游离蜱的复合感染情况较严重,因此要重点加强东部大兴安岭一带蜱媒传染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殷旭红  蔡斌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4):1402-14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用语言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各项护理工作,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现就语言技巧在护患沟通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中药易激灵配合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易激灵配合西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电子气压泵消化道张力检测系统、毛细管液压灌注压力检测系统及硝酸还原酶法观察治疗组(中药易激灵+谷维素、心痛定组)70例和对照组(谷维素、心痛定组)50例IBS患者疗前疗后肠动力、肠内脏感觉、肠黏膜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4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易激灵加西药治疗后,治疗组中直肠排便阈值指数明显增高,乙状结肠运动指数、直肠运动指数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直肠感觉阈值、疼痛阈值有一定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肠黏膜NO含量明显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单纯西药疗前疗后肠道测压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NO含量也未见有明显变化(P>O.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IBS的作用机制很可能是有效地增加肠黏膜NO含量,改善乙状结肠和直肠运动功能,使粪便向结肠远端转运时间延长,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