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 观察骨科围手术期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3~2013-12骨科围手术期患者96例实施镇痛(术前超前镇痛、术中鸡尾酒疗法局部镇痛、术后镇痛)的临床资料、术后疼痛评分情况、进行功能锻炼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评估患者围手术期的生活质量。结果 96例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最高4分,最低0分,平均0.76分,术后最长住院天数9 d,最短1 d,平均4.3 d;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即可进行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锻炼,且围手术期少有疼痛感,睡眠等生活质量佳。结论 骨科围手术期镇痛,可使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进行功能锻炼时间早,术后恢复较快,缩短了术后住院天数,提高了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减轻了医护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在治疗上移型腰椎间盘脱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治疗的32例上移型腰椎间盘脱出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采用MacNab分级标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通过门诊或电话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9.40±8.61)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48.27±10.13) min;平均出血量为(35.63±11.29)mL;术后1年按MacNab标准,优23例(71.87%),良7例(21.87%),可2例(6.25%),差0例,优良率为93.75%;术后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治疗上移型腰椎间盘脱出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满意度高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且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对于3.5-10 cm2的软骨缺损或多个缺损来说,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软骨修复措施,取少量患者自体软骨于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并增殖到一定数量后植入软骨缺损处,从而达到修复缺损的目的。 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把经培养增殖后的软骨细胞接种到Ⅰ/Ⅲ型双层胶原膜上,继续培养数日,细胞与支架结合紧密之后,使用生物蛋白胶粘贴到关节软骨缺损病灶底部。术后,软骨细胞从胶原膜上游离并穿过生物胶,迁徙到软骨缺损的基底部。胶原膜和生物胶逐步降解并被吸收。接种的软骨细胞在局部生长、繁殖,并分泌基质,形成新的软骨组织修复缺损。背景:由于关节软骨具有复杂的生物学特性和高度的耐用性,自然退变或创伤引起的缺损都可能导致其结构和功能上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关节软骨损伤后的修复治疗是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的:报告关节软骨修复技术失败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及其发生率,分析影响选择特定手术治疗方法来处理软骨修复失败最重要的因素。 方法:以“articular cartilage, repair, clinic/clinical failure, surgery”为检索词,检索 PubMed和MEDLINE数据库,时限为2007至2019年,语言限制为英文。初检得到文献约343篇,根据纳入排出标准筛选,共纳入38篇文章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微骨折术和软骨镶嵌成形术在关节软骨修复后的前期和中期显示出不可忽视的失败率,而使用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和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的效果更好。②对于软骨修复失败的治疗:在以往软骨修复失败的患者中应用异体骨软骨移植可能是一个安全的选择,但对于失败的异体骨软骨移植的修复则有更高的失败率;而既往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或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失败的患者,经进一步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或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治疗后,其治疗效果是可以接受的。此外,有软骨下骨髓刺激病史的患者,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的失败率更高。③软骨修复失败的处理取决于手术治疗失败的类型以及软骨缺损的面积、部位的不同,异体骨软骨移植是治疗软骨下骨髓刺激患者软骨修复失败的最可靠的方法,而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或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在既往软骨修复失败的患者中显示出可以接受的治疗效果,在处理软骨修复失败的患者时,应该特别注意软骨下骨质的情况。ORCID: 0000-0002-3907-9145(张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Quadrant通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Quadrant微创组62例和传统开放组6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出院时微创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优于开放组(P〈0.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微创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与开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放组(P〈0.05),末次随访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uadrant微创技术具有操作损伤少、手术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手术操作不复杂,临床疗效确切,其治疗价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观察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9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5例采用钛板固定,对照组24例采用丝线悬挂,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末次随访术后椎板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术后测量颈椎曲度的改变,轴性症状发生率,以及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3年的随访,观察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2.5±16.0)%,对照组为(59.2±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板开门角度为(43.6±3.5)°,对照组为(40.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脊髓平均后移距离(2.97±1.8)mm,对照组为(2.96±1.7)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8.6±4.8)°,与术前(18.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7.0±5.6)°,与术前(19.9±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一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皆为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术式,但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更能降低术后再关门及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系统( microendoscopy discectomy,MED)与传统的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30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为椎间盘镜术(MED)组64例,对照组为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组66例,根据Nakai标准评价疗效,并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日及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的时间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11年的随访,椎间盘镜术(MED)组优良率为93.5%,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组优良率90.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MED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时间优于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组(P<0.05).[结论]椎间盘镜术(MED)治疗青少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与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相同,但椎间盘镜术(MED)具有创伤小、对腰椎稳定性破坏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科围手术期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3~2013-12骨科围手术期患者96例实施镇痛(术前超前镇痛、术中鸡尾酒疗法局部镇痛、术后镇痛)的临床资料、术后疼痛评分情况、进行功能锻炼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评估患者围手术期的生活质量。结果96例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最高4分,最低0分,平均0.76分,术后最长住院天数9d,最短1d,平均4.3d;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即可进行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锻炼,且围手术期少有疼痛感,睡眠等生活质量佳。结论骨科围手术期镇痛,可使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进行功能锻炼时间早,术后恢复较快,缩短了术后住院天数,提高了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减轻了医护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系统(microendoscopy discectomy,MED)治疗外伤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2010-01~2014-09在该院行MED治疗的67例外伤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28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及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判手术前后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及腰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该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手术时间为(53.88±12.33)min,术中出血量为(37.53±12.69)ml,术后第1天引流量为(16.49±8.96)ml,术后住院时间为(5.97±1.54)d。术后1、3、6、12个月VA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52例(77.61%),良10例(14.92%),可4例(5.97%),差1例(1.49%),优良率为92.54%。结论MED应用于外伤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着其独到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欧裕福 《医学综述》2011,17(22):3473-3476
椎间盘镜术(MED)实质是传统手术的微创化和内镜化,该微创技术目前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已成熟。在广大临床医师的不断探索下,其临床适应证由单纯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扩大到MED镜下颈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以及胸腰段的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在此就MED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