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对比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Ope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Quadrant后路微创撑开系统辅助下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微创组,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开放组。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的资料,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周、2个月、1年、2年进行VAS及ODI评分并记录。比较微创组与开放组患者之间的疗效。结果 微创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术后各时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组术后VAS、ODI评分下降幅度较开放组下降幅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VAS、ODI评分,微创组优于开放组(P<0.01)。结论 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比较,具有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短期临床疗效显著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该项微创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3,MMP-3)、IgG和CD68在青少年与中老年患者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个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方法:收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腰椎间盘髓核标本,青少年组18例,年龄11~25岁,平均20.6±3.4岁;中老年组22例,年龄40~72岁,平均48.0±10.3岁。HE染色观察标本退变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MP-3、IgG和CD68的表达,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并计录数据。结果:标本HE染色提示多数(17/22)中老年组腰椎间盘存在明显退变,青少年组多数椎间盘(13/18)退变不明显或无退变。MMP-3阳性率青少年组(33.33%)低于中老年组(81.82%);IgG阳性率青少年组(66.67%)高于中老年组(31.82%);CD-68阳性率青少年组(83.33%)高于中老年组(45.45%),两组MMP-3、IgG和CD68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和炎症反应可能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病因,而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主要与退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2017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165例,依据术后早期超声检查结果双下肢有无血栓形成,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抗凝药、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65例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者24例,发生率为14.5%。与非DVT组相比较,单因素χ~2检验显示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6.444,95%CI=2.116~19.628)、体重指数≥24kg/m~2(OR=4.463,95%CI=1.603~12.426)、术中输血(OR=3.484,95%CI=1.110~10.932)、术后卧床天数≥5d(OR=3.155,95%CI=1.027~9.695)是腰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d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早期易出现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MMP-3,IgG和CD68在青少年与中老年患者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个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方法]收集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腰椎间盘髓核标本,青少年组18例;年龄11 ~25岁,平均(20.59 ±3.39)岁;中老年组24例,年龄30~72岁,平均(47±11.15)岁.HE染色观察标本退变情况,免疫组化检测MMP-3,IgG和CD68的表达,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并记录数据.[结果] MMP-3阳性率青少年组(33.3%)低于中老年组(79.2%);IgG阳性率青少年组(66.7%)高于中老年组(29.2%);CD-68阳性率青少年组(83.3%)高于中老年组(54.2%),两组MMP-3,IgG和CD68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标本HE染色提示中老年组腰椎间盘存在明显退变,青少年组椎间盘退变不明显或无退变.[结论]病理表明中老年组突出腰椎间盘组织存在明显退变,而青少年组退变不明显.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中老年组MMP-3明显高于青少年组,但青少年组IgG和CD68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免疫和炎症反应可能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病因,而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主要与退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astQuadrant微创系统下腰椎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0-05—2012-05在该院接受MastQuadrant微创系统下腰椎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22例(微创单侧组)和接受开放腰椎双侧固定椎间融合术25例(开放双侧组)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微创单侧组的切VI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伤口疼痛持续时间均少(短)于开放双侧组(P均〈0.01)。术后1年疗效评估,微创单侧组的13本骨科学下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高于开放双侧组(P〈0.0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开放双侧组(P〈0.01)。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tQuadrant微创系统下腰椎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与传统开放腰椎双侧固定椎间融合术相比,在恢复椎间隙高度、提高椎间融合率、重建腰椎稳定性方面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而微创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更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患者48例,均行脊髓减压、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均于手术后1~2周开始进行康复治疗。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4例。A组采用PNF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B组采用常规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及针灸治疗,两组均康复治疗6个月。根据中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分标准对康复治疗前后的感觉及运动进行评分,根据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表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感觉、运动评分及MBI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A组康复治疗后感觉、运动评分及MBI增加幅度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 PNF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有助于患者脊髓功能恢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楚野  梁斌 《医学综述》2014,(15):2705-2707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在各个领域的疗效均令人满意,其中关于PNF技术配合传统中医综合疗法对提高康复治疗效果的研究较少,但少量研究报道均有良好疗效,结果使人鼓舞,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该文主要回顾PNF技术在临床康复治疗中应用的研究,介绍PNF技术的基本理论,阐述其在各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与相应领域传统治疗方法相结合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Mini-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Ope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Quad-rant后路微创撑开系统辅助下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微创组,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开放组。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的资料,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周、2个月、1年、2年进行VAS及ODI评分并记录。比较微创组与开放组患者之间的疗效。结果微创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术后各时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微创组术后VAS、ODI评分下降幅度较开放组下降幅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2周VAS、ODI评分,微创组优于开放组( P<0.01)。结论 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比较,具有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短期临床疗效显著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该项微创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Clinical research on the efficacy of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therap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rehabilitat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CHU Ye,LIANG Bin,LYU Ya-nan,et al.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Nanning530021,China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31日~2011年1月31日在我科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2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26例,女109例,手术时年龄33~70岁,随访时间5~7年。在术前、术后1周以及末次随访时均行颈椎标准正侧位X线片及MRI检查,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融合节段数等,通过X线片测量并计算术前颈椎管率、手术前后颈椎弧弦距、钢板边缘至手术节段椎体边缘的距离(plate to disc distance,PDD)等影像学指标。根据X线片上Kellgren退变分级法和MRI上Miyazaki椎间盘退变分级法,将患者分为无ASD组和影像学ASD组。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D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末次随访时共有107例患者(45.53%)出现影像学ASD。影像学ASD组患者手术时年龄为39~70岁(53.47±6.33岁),术后弧弦距为0~10.30mm(5.58±2.34mm),上、下PPD均5mm 50例,上或下PPD5mm 43例,上、下PPD均≥5mm 14例;无ASD组患者年龄为33~61岁(47.56±5.39岁),术后弧弦距0.10~11.21mm(7.63±2.85mm),上、下PPD均5mm 39例,上或下PPD5mm 62例,上、下均≥5mm 27例,两组患者手术时年龄、术后弧弦距、P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比、融合节段数、术前弧弦距、术前与术后弧弦距的差值以及术前颈椎管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年龄、PDD、术后弧弦距与ASD发生率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手术时年龄、术后颈椎弧弦距、PDD与颈椎融合术后影像学ASD显著性相关,手术时年龄越大、术后颈椎生理前凸恢复不佳以及PDD5mm更容易发生AS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