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邹蝉英  楚兰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29(4):366-367,369
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其患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据专家预测,这种趋势在2020年左右将达到高峰。中风的预防关键在于二级预防上,即当病人出现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供血不足时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其中包括药物治疗。本实验对新一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雅施达)在二级中风预防中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杏仁核点燃癫痫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P-gp)表达及苔藓纤维出芽(MFS)的动态变化. 方法 9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10只)、癫痫组(40只)和治疗组(40只),假手术对照组只安装电极,不予刺激;癫痫组和治疗组制作杏仁核点燃模型,治疗组加用左乙拉西坦灌胃治疗[100 mg/(kg·d),2次/d)].采用Timm银染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区MFS,免疫组化法检测P-gp的表达. 结果 (1)成功制造癫痫模型后,在海马CA3区透明层出现异常MFS,其中S1亚组大鼠MFS评分最低,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亚组大鼠评分开始增高,S4亚组大鼠明显增高,S8亚组大鼠达到高峰,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大鼠MFS评分各时间点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癫痫发作后癫痫组大鼠P-gp表达量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S1、S2、S4亚组与假手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8亚组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大鼠除Y1亚组外,余各亚组P-gp表达量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S). 结论 MFS是慢性癫痫形成的重要机制,P-gp是癫痫发生的产物,是癫痫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inhihitory factors,MIF)水平、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06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进展组)56例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非进展组)5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MIF,同时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斑块性质,脑梗死患者又分为无斑块26例、稳定斑块40例和不稳定斑块40例,并进行MIF比较。结果进展组症状相关侧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斑块为主,占44.6%;与非进展组MIF(19.50±4.66)μg/L和对照组(23.06±5.10)μg/L比较,进展组MIF(26.24±6.08)μ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患者MIF分别为(26.48±6.12)μg/L(23.45±5.04)μg/L、(21.12±4.5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MIF水平的升高和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干扰素-β(IFN-β)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CINAHL、LILACS、PEDR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检索截止时间:2014年6月);并通过阅读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联系参与IFN-β治疗多发性硬化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和企业,进一步获取研究信息或未发表的数据。由两名评价人员独立筛选研究、提取研究信息和数据、评价偏倚风险。应用Review Manager软件(Version 5.3.3)进行Meta分析,GRADEpro软件评价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偏倚风险)、结果的不一致性和不精确性、证据的间接性和发表偏倚对主体证据质量的影响。结果共检索相关文献576篇,阅读标题和摘要后初步筛选出26项研究;进一步阅读全文后纳入5项研究(共2129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高剂量IFN-β组1076例、安慰剂组1053例)。所有纳入的研究均为IFN-β单药治疗且随访时间≥1年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临床试验。大多数研究存在方法学局限性,主要缺陷为随访偏倚风险较高,且数据分析未使用意向治疗原则,仅919例受试者(43.17%)的数据可用于分析随访2年时的主要结局。Meta分析显示,IFN-β可轻微减少随访2年时复发病例数(RR=0.810,95%CI:0.740~0.890;P=0.000)和残疾进展病例数(RR=0.700,95%CI:0.550~0.880;P=0.002);敏感性分析(最差情况的演示分析)显示,IFN-β治疗无效(RR=1.110,95%CI:0.730~1.680,P=0.620;RR=1.310,95%CI:0.600~2.890,P=0.500)。共1581例患者(74.26%)的数据可用于分析随访1年时至少复发1次的病例数(RR=0.740,95%CI:0.590~0.930;P=0.010),绝对危险降低率为13.24%,需治疗的病例数为8例,表明需要治疗8例患者才可防止1例在第1年内复发。但在年复发率方面,IFN-β治疗无效。IFN-β常导致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寒颤、发热、肌肉疼痛、流感样症状、头痛、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等不良事件,但并不增加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抑郁、自杀行为或自杀观念的发生。结论高质量证据显示,IFN-β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可轻微降低第1年内的复发病例数,但超过1年的疗效尚不能确定。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明IFN-β在减少残疾进展病例数方面的疗效,尚待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其长期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粘附分子VCAM-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 cell molecule-1,VCAM-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分别于再灌注后6h,24h,36h,48h和7d5个时相点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模型脑缺血区域VCAM-1的表达,并与永久性脑梗死,假手术组和正常大鼠组比较。结果 (1)正常对照组无VCAM-1的表达,假手术组在6h,24h,36h和48h均无VCAM-1的表达;(2)永久性脑梗死组6h后,在梗死周边区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和神经元上有VCAM-1的明显表达,24h表达达高峰,36-48h开始减弱,7d后完全消失;(3)缺血再灌注组6h后,在缺血周边区大脑神经元上和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较弱表达,24-48h达高峰,7d后在内皮细胞上仍有VCAM-1的持续表达。结论 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区域有VCAM-1的表达,VCAM-1可能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阻断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UPP)对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非糖尿病组(C组)、糖尿病组(D组)、糖尿病治疗组(E组)及糖尿病治疗对照组(F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模型,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模型;用clasto-lactacystin β-lactone阻断UP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再灌注24h后NF-κBp65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4h后,NF-κBp65表达在D组较C组增加,在E组较D组和F组减少(P〈0.05)。结论:糖尿病局灶性脑缺血NF-κBp65表达增多,阻断UPP可通过抑制NF-κBp65的活化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郭丽  楚兰 《贵州医药》2012,36(2):123-124
目前己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血压均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但对H型高血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亚型的研究甚少,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临床病例对照方法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对高Hcy血症构成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n Syndrom.GBS),即通常所说的格林一巴利综合征。这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既可累及周围综合征。这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既可累及周围神经髓鞘,也可累及轴索,大多继发干某种感染性疾病、疫苗接种或外科手术后,或者可以没有明显诱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贵州人群帕金森病(PD)患者的葡萄糖脑苷脂酶(GBA)基因N370S、V394L和IA44P突变位点多态性,探讨GBA基因突变与P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50例PD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GBA基因的外显子8-11 DNA片段,再以纯化的PCR产物作模板,通过PCR分别扩增GBA基因外显子9和外显子10 DNA片段,纯化后测序.结果 P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GBA基因外显子9和外显子10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未发现突变点.结论 在中国贵州人群中,GBA基因N370S、V394L和LA44P突变位点无多态性,提示GBA基因N370S、V394L和L444P突变与中国贵州人群的PD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2例临床罕见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病例,初步总结其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2例患者之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例1主要表现为头晕,例2则以精神障碍、发热、肌强直、震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加、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为主。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且无胼胝体离断综合征之证据,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呈急性病程,经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14和21 d后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头部MRI共同特点为胼胝体压部孤立性病灶,呈类圆形,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原发病缓解后胼胝体压部病灶完全消失。结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是一种具有多种病因、独特的临床影像综合征,除骤然停用抗癫药物和感染等因素外,恶性综合征亦可能是诱因之一。本组2例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结果支持最近文献提出的其预后取决于导致该综合征的原发病而非胼胝体压部病变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