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淋巴组织肿瘤中p53、p73基因改变和异常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PCR-SCP法、RT-CR法、REP法、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2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2例多发性骨髓瘤(MM)及12例淋巴瘤(MLs)标本中p53、p73基因改变及异常表达情况.结果:(1)26例ALL中仅有3例检测到p53基因点突变,12例MM标本中2例p53基因突变.未发现p73基因突变;(2)p73mRNA在淋巴组织肿瘤中总的阴性表达率为24%;(3)10例ALL和3例NHL在p73基因外显子1启动子区的CpG岛高甲基化,而正常对照组和12例MM标本均无甲基化存在;(4)对照组p53蛋白均为阴性.26例ALL中,p53蛋白阳性者20例;7例中高度恶性NHL中6例p53蛋白阳性.结论: p53基因在淋巴组织肿瘤中的突变率较低;MLs中p53蛋白表达和恶性程度、临床分期相关;p73mRNA在ALL/NHL中存在较高的阴性表达,,而在MM为阳性表达;p73基因转录失活与p73基因外显子1CpG岛高甲基化有关,不存在基因的突变和缺失;p73基因异常可能在MM的发生、发展中不是一个重要的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73基因甲基化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73基因甲基化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01~2004年42例ALL患者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结合多聚酶链反应方法(REP)检测p73基因第一外显子甲基化情况。结果42例ALL患者甲基化检测结果28.6%(12/42),存在p73甲基化患者化疗前周围血白细胞数及骨髓原始细胞数均高于无p73甲基化患者,而且首次化疗即获完全缓解及平均缓解时间较无甲基化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73基因甲基化在ALL发病机制中有一定的作用。其检测对估计预后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16、p15基因的高甲基化及其mRNA转录阻抑与多发性骨髓瘸的发病和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联合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EP法),检测了28例多发性骨髓瘸患者骨髓细胞p16、p15基因5端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瘸患者p16、p15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 p16、p15基因启动子区过度甲基化率分别为57.14%(16/28)、64.28%(18/28),53.57%(15/28)患者同时存在p16、p15基因启动子区过度甲基化。大多数存在甲基化的患者不表达p16、p15基因mRNA。结论 p16、p15基因的高甲基化与多发性骨髓瘸的发病有关,p16、p15基因甲基化与其转录阻抑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73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eukemia Lymphocytic,ALL)发生发展中的机制.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38例ALL患者的p73基因mRNA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8例ALL患者中,p73mRNA阴性表达率为23.7%(9/38),p73mRNA阴性表达与ALL患者首次化疗既获完全缓解及平均缓解时间的降低有明显关系.结论:p73mRNA检测对判断ALL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42例ALL患者的p73基因mRNA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结合多聚酶链反应方法(REP法)检测p73基因第一外显子甲基化情况。结果42例ALL患者甲基化检测结果28.6%(12/42)存在甲基化,甲基化患者p73mRNA均阴性表达,正常对照组和不存在p73基因甲基化的病人表达p73mRNA。p73mRNA阴性表达与ALL患者首次化疗既获完全缓解及平均缓解时间的降低有明显关系。结论ALL患者p73基因存在较高的阴性表达,p73基因失活在ALL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73基因失活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度甲基化。p73mRNA检测对判断ALL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更为精准的老年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预后分层, 尤其是预测早期死亡(EM)。方法回顾性分析3个中心223例老年(年龄≥65岁)NDMM患者, 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总生存时间(OS)的不良预后因素;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EM的预后因素。结果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升高(≥300 pg/ml)、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ECOG-PS)≥2和修订国际分期系统(R-ISS)Ⅲ期是影响OS的三个独立不良预后因素。3个月内死亡(EM3)、6个月内死亡(EM6)、12个月内死亡(EM12)及24个月内死亡(EM24)的发生率分别为12.1%、20.1%、32.2%和60%, 其中EM6(特别是EM3)主要由于体能状态和脏器功能差失去治疗机会或由于无法耐受造成治疗中断而死于疾病相关并发症, 而EM12(特别是EM24)则主要由于疾病进展(治疗不足为主要原因)。R-ISS分期不能预测EM预后;eGFR下降、ECOG-PS≥2和NT-pro-BNP升高可预测EM预后;其中, NT-pro-BNP升高是EM12(P=0.03)和EM24(...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