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0篇
内科学   8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恶性疟的监测与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解氯喹敏感和抗性株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克林霉素及其二联用的敏感性。方法 运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氯喹敏感株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克林霉素及青/克联用的ID50分别为2.8、3784.7及6.4/2046.6nmol/L;抗性株原虫对上述药物的ID50分别为8.1、1652.1及2.35/1409.4nmol/L。结论 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克林霉素无交叉抗性。青蒿琥酯与克林霉素联用在体外测定中,其抗疟作用对抗性株明显优于敏感株。  相似文献   
3.
抗蒿甲醚恶性疟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23岁,未婚、林业干部。反复发热、头痛伴乏力、纳差1月余。经当地县医院化验结果:Hb9.8g%。BPL5.9万/μ1,RBC 354万/μ1)经该院治疗(药名不详)无效,而来思茅地区医院诊洽。体检:体温37.5℃、轻度贫血、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轻度肿大、质偏硬、压痛不明显。余来见异常。诊断为白血病;疟疾而住院。1989年1月1日血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甲硝唑伍用的体内、外抗疟作用。 方法 采用青蒿琥酯与诺氟沙星 (A组 )或甲硝唑 (B组 )联用 3d疗法治疗无并发症的恶性疟。体外测定采用 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 3种药物单一用药及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或甲硝唑联用的敏感性。 结果 体内观察法共收治 70例病人 ,其中 A组 5 5例 ,B组 15例。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 (2 6 .5± 16 .5 ) h(8h~ 93h)、(19.2± 11.0 ) h(4h~ 4 1h) ;平均原虫无性体转阴时间分别为 (37.4± 15 .3) h(13h~ 93h)和 (42 .8± 14 .7) h(2 5 h~ 72 h) ;2 8d复燃率分别为 4 7.4 %和 75 .0 %。体外微量法测得青蒿琥酯与诺氟沙星伍用的 ID50 分别为单用组的 5 .9%和 0 .3% ;青蒿琥酯与甲硝唑伍用的 ID50 分别为单用组的38.8%和 5 .6 %。 结论 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甲硝唑伍用在体外对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有明显增效作用 ,但在临床治疗中未能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云南省瑞丽市2013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所有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用登革热病毒NS1抗原法检测病例血清标本,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进行蚊媒密度监测。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104 d,共确诊病例232例,其中本地感染145例,缅甸输入87例。流行季节为8-11月,病例主要集中在瑞丽市城区(124/232,53.45%);男女性别比为1.23∶1,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80岁,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农民和家务及待业者居多。结论此次疫情为瑞丽市首次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采取伊蚊综合控制措施,布雷图指数≤5.0,疫情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抗青蒿琥酯株的体外培养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抗青蔽琥酯恶性疟原虫虫株,将采知恶性疟病人血,用Trager法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待其正常生长后,在培养基中加不同浓度的青蒿酯进行培育,并在培育前后及用药后不同时间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青蒿琥酯半数抑制量(ID50)。用药前及用药后68d、129d及停药后67d的ID50分别为9.6、30.6、85.1及52.9mmol/L。结果表明可用人工方法建立高度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虫程度有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从1981年起,在滇西、滇南、滇东南监测点选择符合条件的恶性疟病人,取静脉血,采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并将相隔8~10年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滇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从1982年的100%下降到2003年的83.3%,ID50 从240.0 nmol/L降到123.0 nmol/L,MIC从1 171.6 nmol/L降至325.9 nmol/L,分别下降13.0%、48.8%和72.2%.滇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从1981年的97.4%降到2004年的69.0%,ID50从170.0 nmol/L降至58.6 nmol/L,MIC从1 108.0 nmol/L降至312.6 nmol/L,分别下降29.1%、65.5%和71.8%;滇东南抗性率从1993年的78.9%下降至2003年的53.3%,ID50从136.0 nmol/L降至75.5 nmol/L,MIC从452.0 nmol/L 降至238.3 nmol/L,分别下降32.4%、44.5%和47.3%. 结论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仍具有抗性,但抗性程度明显下降;中越边境恶性疟的抗性程度低于中老、中缅边境地区.目前仍不宜用氯喹治疗当地恶性疟.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恶性疟的监测与防治对策探讨杨恒林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思茅665000)云南位于祖国的西南部,其东部、北部分别与广西、四川毗邻,西部及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4061km。总面积为39.4万km2,全省人口3782万人,少数民族占...  相似文献   
9.
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是否能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方法 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A组)和单用青蒿琥酯(B组)间断刺激体外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在接触药物前后不同时间用Rei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同时观察每次接触药物后恶性疟原虫恢复正常生长时间。结果 A组用药前及用药后65d青蒿琥酯/萘酚喹的ID50分别为2.42/37.81、1.70/26.73nmol/L。B组用药前及用药后68、129d青蒿琥酯的ID50分别为9.60、30.61nmol/L和85.10nmol/L。A组接触药物后恶性疟原虫第1、2次恢复正常生长时间分别为24、37d,第3次接触药物后连续观察90d,疟原虫未能恢复正常生长。B组疟原虫平均恢复正常生长时间为16.7d。结论 可用体外间断药物刺激培育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能有效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监测停止或减少使用氯喹防治恶性疟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 ,在停用氯喹后不同时间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 结果 海南省乐东县抱由镇体外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 97.9%降至 1997年的 2 6.7% (P <0.0 1) ,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由 10.46±7.14 pmol/μl 血 降至 1.63± 1.47pmol/μl 血 (P<0.0 1) ,用较高药浓度 (>6.4pmol/μl血)才能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病例所占比例由 83.3 %降为 6.7% (P<0.0 1)。体内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 84.2 %降为 1997年的 18.4% (P<0.0 1) ,三级抗性 (RⅢ )占抗性病例的比例由 5 3.1%降为 14.3 % (P<0.0 1) ,血中无性体疟原虫平均消失时间由 72.0± 2 1.6 h变为 5 0.7± 16.1 h。2 0 0 1年三亚市雅亮乡体外法测定抗性率为 5 9.8% ,平均抑制药浓度 3.5 6± 2.12 pmol/μl 血 。 2 0 0 3年乐东县福抱乡体内法测定抗性率为 62.5 % ,RI、RⅡ和RⅢ分别占抗性病例 50 %、30 %和 20 % ,无性体疟原虫平均消失时间 5 6.9± 17.2 h。云南省勐腊县体外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97.4%降至 1999年的 77.8% (P <0.0 1) ,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物浓度由 17.2± 12.6 pmol/μl血降至4.4±3.1 pmol/μl(P<0.01)。2002年景洪县体外法测定抗性率为70.4%,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物浓度为4.0±3.3 pmol/μl 血。 结论 减少或停止使用氯喹后,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呈降低趋势,逐渐恢复了对氯喹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