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8年   3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彭某某,女,1985年生.患者因四肢行走无力,较同龄人行走明显迟缓,于1993年3月23日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994年12月12日因走路易摔倒,关节间隙偏宽,诊为"关节韧带松弛症";2000年7月9日因发作性双上肢抽搐,诊为"症状性癫痫,病毒性脑炎."  相似文献   
2.
周德生  李煦昀  王仙伟 《医学综述》2012,18(16):2545-2547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系统的危重病之一。除了血肿本身的占位效应外,血肿成分引发的血脑屏障的破坏和脑水肿反应,以及脑水肿导致的继发性神经损害,是脑出血患者病情恶化和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高血压脑出血后表达增高,参与和介导了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其表达和调控成为研究脑水肿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周德生教授是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余a.笔者统计周教授2010年1月-2011年7月期间治疗的178例门诊焦虑症患者医案资料,用频数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中医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周教授治疗焦虑症的配伍用药规律;并在周教授的指导下,总结出其治疗焦虑症的学术见解.周教授指出焦虑症病位在脑,治疗上采用益气养阴、清热安神,温补肾阳、安神定志,理气和胃、清热化痰,行气活血、清热化瘀的原则.本文阐明周德生教授辨治焦虑症的学术见解、临床聘方用药规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VitalStim吞咽治疗联合靳三针干预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病人吸入性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015年桂林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部及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病人,所有入选病例均给予基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90例病人随机分为VitalStim组、靳三针组及综合治疗组,各30例。3组均给予脑卒中基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VitalStim组给予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治疗,靳三针组给予靳三针刺治疗,综合治疗组予VitalStim吞咽治疗合靳三针治疗。治疗3周后,分别对其吞咽功能、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VitalStim组、靳三针组、综合治疗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0.0%、23.3%、6.7%,综合治疗组与VitalStim组及靳三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吞咽障碍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VitalStim组与靳三针组吞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与VitalStim组及靳三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病人给予VitalStim吞咽治疗与靳三针联合干预治疗,对促进病人吞咽功能恢复及预防吸入性肺炎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关散药棒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治疗配合吞咽功能训练、靳三针及Vital 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关散药棒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三个疗程后判定疗效,3个月后随访,以洼田饮水试验判定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电视X线吞咽造影检查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对吞咽功能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5.0%,对照组总有效率71.79%,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关散药棒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肯定,能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关散药棒联合靳三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1∶1∶1的比例分为3组。观察1组给予靳三针治疗(脑三针、舌三针等);观察2组给予通关散药棒(白僵蚕、菖蒲、胆南星、冰片、麝香)咽部刺激;观察3组给予通关散药棒联合靳三针治疗。3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3个月后随访判定远期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在临床疗效、洼田饮水试验、VFSS评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通关散药棒联合靳三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