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初治的低病毒载量不确定期慢乙肝患者采用一线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96例初治低病毒载量不确定期慢性乙肝患者,根据使用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恩替卡韦组(ETV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TDF组)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组(TAF组)。在持续用药的第12周、24周、48周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  结果  经抗病毒治疗48周后,总共96.88%(93/96)患者HBV DNA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complete virologic response,CVR,定义为HBV DNA < 100 IU/mL),3组的CVR率为:ETV组96.97%(32/33),TDF组96.97%(32/33),TAF组96.67%(29/3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97)。治疗48周时HBsAg水平较基线均有显著下降,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48)。TAF组较ETV组(P = 0.013)、TDF组(P = 0.047)显著提升eGFR水平,AFP水平较ETV组(P = 0.008)和TDF组(P = 0.007)显著下降。48周ALT复常率:TAF组(70%)和TDF组(45.45%),ETV组(6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35)。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治疗48周后3组CVR率均达96%以上,AFP水平下降及eGFR水平改善TAF组优于ETV组及TDF组,对ALT升高、低病毒载量慢乙肝不确定期患者行抗病毒治疗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特点和意义。  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41例肺结核病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5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相关指标水平,分析肺结核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特点和关系。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营养及免疫相关指标Hb、TP、Alb、Glob、A/G、PA、TC、TG、HDL、LDL、CD3+T、CD4+T、CD8+T、CD4+/CD8+、CD19+B、NK、NKT 表达降低(P均 < 0.05);细胞因子IL-1β、IL-8、IL-17水平升高,IL-4、IL-10、IL-12p70、IFN-γ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中:肺结核病患者低血红蛋白、低白蛋白、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重度占比较少;Th1型细胞因子(IL-1β、IL-2、TNF-a、IFN-γ)较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 )水平高(P < 0.05);TP、TG、NKT水平男性高于女性,TC、CD3+T、CD4+T、CD8+T、IL-1β、IL-4、IL-10、IL-12p70表达则男性低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年龄段相关指标经单因素方差分析,Hb、TC、TG、CD3+T、CD4+T、CD8+T、CD4+/CD8+、IL-1β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41~60岁组和≥61岁组CD3+T、CD4+T、CD8+T计数较≤20岁组降低(P均 < 0.05);营养相关指标与淋巴细胞数、细胞因子水平及免疫相关指标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都呈正相关(r = 0.461、0.262、0.491;P均 < 0.05)。  结论  云南省肺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较健康人群低,可能易发生轻度和中度营养不良,其免疫反应以Th1型为主,女性免疫功能及应答能力强于男性,老年患者免疫功能较差,患者营养状况可影响其免疫功能,二者间呈正相关。血清蛋白水平、淋巴细胞数及细胞因子水平可作为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对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免疫低下人群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的临床特征。  方法  收集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免疫低下人群感染VZV38例为观察组,40例普通人群感染VZV为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观察2组的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等评估脏器功能的指标;以及IL-6、IL-8、CD+4 T淋巴细胞等评估机体免疫的指标。  结果  将2组的肝功能、心肌酶进行对比,观察组GGT/AST/ALT、LDH/CK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将2组的CREA进行对比: 2组人群CR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的细胞因子IL-6、IL-8对比;观察组IL-6、IL-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CD4+T淋巴细胞数对比,观察组CD4+T淋巴细胞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免疫低下人群感染VZV,由于免疫被抑制,更容易诱发细胞因子风暴,病情更重,常易合并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病情进展快,若能早期识别,积极救治,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艾滋病住院患者细菌血流感染的患病率、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  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5年至2020年血培养分离出细菌的艾滋病患者资料,分析病原菌种类及相应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多重耐药的比例。  结果  艾滋病患者中 2015年至2020年间血流感染细菌检出率为4.48%。革兰阳性菌检出128株(59.3%),83株有耐药报告,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94%,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91.4%,未检出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耐药者,多重耐药率38.6%,39.7%的细菌对5类以上抗菌药耐药。革兰阴性菌检出88株(40.7%),70株有耐药报告,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81.6%,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和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都有较高的敏感性,多重耐药率14.4%,12.8%的细菌对5类以上抗菌药耐药。  结论   艾滋病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者,革兰阳性菌多重耐药率更高,治疗时可以选择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及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和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较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使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的临床疗效及肾脏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门诊就诊的180例之前服用TDF抗病毒治疗48周至49周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TAF治疗组和TDF治疗组。TAF治疗组患者将既往用TDF患者换用TAF治疗,TDF组患者采用继续用TDF进行治疗。持续用药48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肾功能损伤发生情况。  结果  在持续用药48周时的治疗疗效中,两组HBV-DNA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250,P = 0.001),TAF组HBV-DNA抑制率优于TDF组;两组ALT复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871,P = 0.009),TAF组ALT复常率优于TDF组,两组HBeAg血清学转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81,P = 0.049),TAF组HBeAg血清学转化优于TDF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尿α1-微球蛋白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703,P = 0.000),TAF组的尿α1-微球蛋白异常率低于TDF组,血β2微球蛋白检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TAF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TDF治疗组且对肾脏安全性高于TDF,有较强的抗病毒效力、减少了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和降低患者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HCV/HIV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41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56例HCV/HIV合并感染患者纳入到研究中。观察治疗4周、12周、治疗后随访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生化学应答、肝纤维化改善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结果  停药12周后,单纯HCV患者的基因1(genotype,GT1)型的SVR12率为97.56%,GT2型的SVR12率为98.97%,3型的SVR12率为97.54%,6型的SVR12率为97.85%,P = 0.870;对于HCV/HIV合并感染患者(除抗HIV治疗外给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抗HCV治疗)治疗12周后,GT1型患者的SVR12为85.71%,GT3型患者的SVR12为92.11%,GT6型患者的SVR12为90.91%,P = 0.862;单纯HCV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AST、ALT、ALB生化学指标明显好转,肾功能明显改善;单纯HCV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在治疗后,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中GT3型出现腹泻、恶心、呕吐、乏力,其他基因型别的患者和HCV/HIV合并感染患者以乏力、头痛为主。  结论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对于治疗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HIV合并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有效且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AAT及细胞因子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预测模型。  方法   收集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96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8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HAP、CRP、AAT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基于 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与评价。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AT(OR = 0.983,95%CI = 0.968~0.999,P = 0.039),IFN-γ(OR = 0.783,95%CI = 0.659~0.931,P = 0.006),TNF-α(OR = 1.495,95%CI = 1.106~2.020,P = 0.009)均是活动性肺结核的预测因子(P < 0.05)。   结论   该模型拟合度、ROC曲线下面积均良好,证实该模型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基于上述预测因子建立的Nomogram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为活动性肺结核的实验室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PTB)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英文数据库,包括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搜集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PTB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1年12月,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的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分析,对文章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研究纳入10篇文献,共8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相比,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PTB可提高12周末痰菌阴转率(OR=3.17,95%CI:1.85~5.43,P<0.01)、治疗24周末痰菌阴转率(OR=4.09,95%CI:2.74~6.12,P<0.01)、空洞闭合率(OR=3.11,95%CI:1.68~5.74,P<0.01)、病灶吸收率(OR=4.44,95%CI:2.40~8.22,P<0.01)和临床治愈率(OR=4.15, 95%CI:2.27~7.58,P<0.01),降低病亡率(OR=5.22,95%CI:1.16~16.96,P<0.01);与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相比,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TB的8周末痰菌阴转率(OR=1.79,95%CI:0.98~3.26,P=0.0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OR=2.72,95%CI:0.61~12.19,P=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相比,含贝达喹啉的化疗方案治疗MDR-PTB有助于加速痰菌阴转,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但仍需严密监测心电图,警惕贝达喹啉的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SOF/VEL+RBV)抗病毒治疗基因3(GT3)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的80例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观察组治疗方案为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患者40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为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单药抗病毒治疗患者40例。观察治疗4周、12周、停药后随访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生化学指标变化、Fibroscan指标变化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  采用观察组或对照组4周时SVR率分别为90.00%,70.00%、12周时SVR率分别为97.50%,80.00%、停药后随访12周时SVR率分别为97.50%,80.00%;在ALT、AST、GGT、ALB等血清生化指标在治疗4周、12周时,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 < 0.05),在停药后随访12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比对照组在治疗12周时Fibroscan值显著下降(t = 5.700,P = 0.018),停药后随访12周时,两组的Fibroscan值无差异(t = 0.012,P = 0.912);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头痛和头晕。  结论  对于基因3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观察组比对照组抗病毒治疗可获得更高的SVR率和生化学应答率,肝纤维化明显改善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以及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经过分析,观察组患者康复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2.0%,低于对照组的4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针对性护理,可有效缩短老年心绞痛患者的治愈时间,降低复发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