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青藏铁路沿线鼠疫生态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和整理青藏铁路沿线人间鼠疫流行病学资料、喜马拉雅旱獭生态学和鼠疫流行病学资料、鼠疫细菌学特征以及2001~2006年鼠疫监测资料,总结出青藏铁路沿线鼠疫生态学基本内容,确定青藏铁路鼠疫综合防控策略。方法人间鼠疫资料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利用微卫星技术研究旱獭生态学;现场调查方法研究疫源地结构、动物和昆虫种群结构;实验室常规检测鼠疫菌的生化、营养、毒力、药敏和遗传物质;藏系绵羊鼠疫和青海田鼠鼠疫调查按照《国家鼠疫监测方案》中的方法进行。结果自1966年以来青藏铁路沿线已累计发生人间鼠疫疫情11起,发病43人,死亡23人,病死率53.48%;喜马拉雅旱獭的繁殖与种群密度有关联性,旱獭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地形地貌和植被有关,所研究的各旱獭种群之间亲缘性较近;青藏铁路沿线的鼠疫菌属于青藏高原型,对Trp、Thr、Leu、Arg不依赖,而对Phe、M et、Cys依赖,对Ile和G lu表现出低营养。属于强毒力菌株,对广谱抗生素敏感,尤其对头孢类、喹诺酮类药物敏感。青藏铁路沿线的鼠疫菌都具有6、45 Mdal,大质粒分别为52 Mdal或65 Mdal或92 Mdal。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青藏铁路沿线宿主、媒介、病原体的生态学特点,掌握了人间和动物间鼠疫流行规律,为青藏铁路鼠疫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可以改变目前鼠疫监测技术和方法的落后局面,对全国鼠疫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青藏铁路西藏段北起开心岭,南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由北至南依次穿越那曲、拉萨两地(市)所辖的安多、那曲、当雄、堆龙德庆县、城关区4县1区。该区域平均海拔4500m,总面积107251km2,人15约39万。自然景观以高山草甸草原、高山荒漠灌丛草甸草原和高山峡谷草甸草原为主,属亚寒带气候区和高寒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年平均降水380mm,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原藏族绝经前女性初潮年龄与成年后肥胖、血压的关系,以及肥胖对初潮年龄和血压关联的中介作用。方法 以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基线调查中的2 337名藏族绝经前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初潮年龄对成年期肥胖和血压的影响,采用因果逐步回归法和类贝叶斯蒙特卡罗近似法来估计中介效应。结果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40.19±9.91)岁,平均初潮年龄为(15.13±1.87)岁。初潮年龄每提前1岁,BMI增加0.183 kg/m2(P<0.001),腰臀比增加0.003(P<0.001),收缩压升高0.438 mm Hg(P=0.006),舒张压升高0.373 mm Hg(P=0.001)。BMI和腰臀比部分介导了初潮年龄和收缩压之间的关系(间接效应分别占25.3%和11.2%),同样也部分介导了初潮年龄和舒张压之间的关系(间接效应分别占25.3%和15.0%)。结论 月经初潮过早是女性成年后发生肥胖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肥胖是初潮年龄与血压之间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对初潮年龄早且肥胖的女性可施加适当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未来高血压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昌都市人群棘球蚴病和终宿主棘球绦虫感染的现状。方法 2016年8-10月,在昌都市下辖的江达、贡觉、类乌齐、丁青、察雅、八宿、左贡、芒康、洛隆、边坝和卡若等11个县(区),按牧业区、半农半牧区、农业区和城镇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抽取常住居民200人进行B超检查,对疑似病例进行ELISA检测血清棘球蚴特异性抗体作进一步筛检,计算人群患病率。每个行政村抽取20户养犬户,收集犬粪,ELISA检测犬粪中棘球绦虫粪抗原。每个行政村抽取当地繁育、宰杀的羊(猪)10只或牛5头,检查肝、肺等脏器,记录动物年龄和发现的包囊数量。在检出多房棘球蚴病患者的行政村的居民居住地周围1 km范围内捕捉各种成年鼠(不少于300只),剖检鼠肝、肺棘球蚴感染情况。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20名居民,每个县抽1所完全小学,在4~6年级每个年级抽不少于50名学生,以问卷形式对居民和学生进行棘球蚴病防治知识与行为调查。结果共调查了昌都市11个县(区)的68个行政村,11个县(区)均发现细粒棘球蚴病病例,除芒康县外的其余10个县(区)均发现多房棘球蚴病病例。人群B超患病检出率为1.44%(206/14 289)。昌都市人群棘球蚴病推算患病率为1.50%,推算患病人数为9 842人。检出病例中细粒棘球蚴病占81.07%(167/206)。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以≥70岁年龄组最高,为4.05%(9/222),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χ~2=33.706,P0.05);牧民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为4.66%(103/2 208),不同职业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146,P0.05);文盲人群的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为2.00%(149/7 455),检出率随文化程度增高而呈降低的趋势(χ~2=6.831,P0.05);牧业区、半农半牧区、农业区和城镇棘球蚴病检出率分别是1.71%(48/2 800)、1.69%(144/8 506)、0.43%(11/2 578)和0.74%(3/405),不同生产类型人群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35,P0.05)。终宿主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为5.74%(78/1 358)。中间宿主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检出率为2.17%(2/92),家畜(猪、牛、羊)棘球蚴感染检出率为12.09%(41/339)。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认知合格率为17.83%(271/1 520),学生为21.82%(340/1 55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4,P0.05))。结论昌都市棘球蚴病流行范围广,居民患病率和感染风险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棘球蚴病流行情况。方法于2016年8-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和城镇等4种不同生产类型地区,在墨脱、朗、米林、察隅、波密和工布江达等6个县抽取行政村。各县按人口数确定抽取行政村的数量。每个行政村抽取200人,对1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腹部B超检查,对疑似病例辅以血清学筛查,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对调查对象予以诊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个村抽取20名当地村民,每个县再抽取1所县完全小学4~6年级学生,每个年级不少于50名学生,采用一对一问答式进行防治知识和行为调查。每村抽取20户养犬户,每户仅采集1条犬的粪样(1~3 g),ELISA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每个行政村抽取当地繁育、宰杀的羊(猪)10只或牛5头,检查肝、肺等脏器,记录动物年龄和发现的包囊数量。在检出多房棘球蚴病患者的行政村的居民居住地周围1 km范围内捕捉各种成年鼠(不少于300只),剖检鼠肝、肺棘球蚴感染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抽取6个县28个行政村开展调查,B超检查5 016人,检出棘球蚴病病例47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病例42例(占89.36%),多房棘球蚴病病例5例(占10.64%)。6个县均检出细粒棘球蚴病病例,工布江达、察隅、波密等3个县发现多房棘球蚴病病例。男、女性的棘球蚴病检出率分别为0.78%(17/2 167)和1.05%(30/2 849)。年龄最小的为2岁,最大的为93岁,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检出,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χ~2=16.151,P0.0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棘球蚴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73,P0.05)。林芝地区只有两种生产类型,半农半牧区的检出率为1.01%(44/4 376),高于农区的检出率(0.47%,3/640)(χ~2=1.733,P0.05)。男性和女性半农半牧区的检出率均为最高,分别为4.02%(8/199)和3.43%(7/204)。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为3.59%(18/501),家犬和野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分别为3.21%(11/343)和4.43%(7/15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7,P0.05)。察隅县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检出率为1.45%(5/345)。仅1头猪检出棘球蚴感染。人群总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认知合格率为27.40%(385/1 405),不同县人群总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认知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20,P0.05)。结论林芝市6个县均有细粒棘球蚴病病例分布,3个县发现多房棘球蚴病病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负担逐年加重, 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我国西南地区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地域特色鲜明, 慢性病负担沉重, 但卫生资源相对匮乏, 高危慢性病防控形势严峻。为全面深入解析我国西南地区多民族人群疾病分布模式和潜在暴露风险规律, 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项目组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资助, 于2017年启动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建设。目前, 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在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5省/市/自治区共招募119 556名30~79岁居民(西藏自治区为18~79岁), 已建成大规模、多民族、高质量自然人群队列及生物样本库。项目组围绕西南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健康效应已取得初步研究进展, 并对欠发达地区大型队列的构建模式进行了创新, 可为复杂地理场景的大规模自然人群队列建立与研究提供借鉴, 为我国精准医学研究与多民族疾病防控决策提供高质量基础资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急进高原地区卫生应急队员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症状发生情况及其与血氧饱和度、心率相关关系。 方法 在高原开展卫生应急演练期间,对24名卫生应急队员进行了相关指标监测,分析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的AMS发生情况,及其与血氧饱和度、心率相关关系。 结果 急进海拔3 500 m以上高原地区开展卫生应急工作,50%(12例)的调查对象出现AMS自觉反应中的一种或以上,早晚血氧饱和度( t =0.992, P =0.332)和心率( z =1.09, P =0.2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自觉症状组别间血氧饱和度、心率的平均值、差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应作为急进高原人员身体状况监测的重要指标,但若依据血氧饱和度、心率等客观指标判别急进高原人员AMS状况时,需结合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呼吸困难、睡眠障碍等AMS典型自觉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全面了解西藏自治区耐药结核病流行现状和特点,为制定和完善当地耐药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5月1日—2020年4月30日西藏自治区7个地市各级结防机构登记涂阳肺结核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以酸性改良罗氏培养法进行痰培养,采用对硝基苯甲酸和噻吩二羧酸肼(pnitrobenzoic acid-thiophene-2-carboxylic acid hydrazide,PNB-TCH)培养基进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利用比例法进行4种一线、5种二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不同特征患者的耐药率情况和耐药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的579例肺结核患者痰样本,阳性554例,其中非结核分枝杆菌7例,最终纳入耐药分析547例。西藏自治区涂阳肺结核患者总耐药率达23.58%,耐多药率为7.68%,初治和复治患者的总耐药率分别为16.67%和6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21, P<0.01),耐多药率分别为1.73%和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316,P<0.01)。耐药谱共有39种类型,其中单耐...  相似文献   
9.
鼠疫监测是为预防和控制鼠疫发生和流行而开展的一项长期、连续性工作。通过主动监测,系统收集人间及动物间鼠疫的相关信息,掌握疫情的动态和趋势,尽早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蔓延与流行,为鼠疫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鼠疫监测是鼠疫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基础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