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报道一例仅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的神经梅毒,提示在临床上遇到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尤其是瞳孔有改变时,需注意排查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研究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大脑中动脉斑块的特点。   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0年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例中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资料,责任血管均为大脑中动脉,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斑块分布位置、性质,比较症状侧和无症状侧大脑中动脉和不同性质斑块的位置分布特点。   结果  共扫描74例患者,其中颅内动脉粥样斑块62例,共124根大脑中动脉,其中症状侧血管48根(38.7%),非症状侧血管76根(61.3%)。血管内存在斑块96根,稳定斑块39根(40.6%),不稳定斑块57根(59.4%);上侧16根(16.7%),下侧38根(39.6%),背侧10根(10.4%),腹侧32根(33.3%)。症状侧和非症状侧大脑中动脉不稳定斑块分别有41根和16根(P < 0.01);稳定斑块和不稳定脉斑块位置(腹侧10根vs. 22根,背侧2根vs. 8根,上侧5根vs. 11根,下侧22根vs. 16根,P < 0.05);症状侧和非症状大脑中动脉斑块位置(腹侧16根vs. 16根,背侧6根vs. 4根,上侧9根vs. 7根,下侧14根vs. 24根,P>0.05)。   结论  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主要分布于血管的下侧和腹侧,症状侧斑块性质多为不稳定斑块,多分布在大脑中动脉的腹侧、背侧和上侧。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带状疱疹性脊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带状疱疹性脊髓炎.患者女,42岁.右上肢、肩背疼痛无力及群集性水疱5 d,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10年,长期服用泼尼松及甲氨蝶呤.体格检查:右侧睑裂较左侧偏小,右眼瞳孔直径2.5 mm,左眼瞳孔直径3.5mm,右侧肩部、项部、上肢及右侧手掌大鱼际可见带状分布的红斑、群集性水疱.头颅及颈椎磁共振成像检查:颈3、4、5节段脊髓肿胀,长T1、长T2 信号,累计右侧为主.给予阿昔洛韦、甲泼尼龙、甘露醇等治疗,4 个月后基本痊愈.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血清五聚素3(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以及微栓子信号(MES)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选取起病72 h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使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颈动脉斑块的解剖和病理类型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0例)和稳定斑块组(38例),并同期从体检中心选取健康成人30名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观察对象血清PTX3、hsCRP以及Lp-PLA2水平,分析各组间三种血液学指标水平的差异,并分别对三种血液学指标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行TCD监测,分析两组之间MES检出率的差异。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血清Hcy、hs-CRP、PTX3、Lp-PLA2水平及高血压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他汀类用药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PTX3、Lp-PLA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MES检出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TX3、Lp-PLA2水平是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均P0.05)。血清PTX3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3(P0.05),其临界值为2.57 ng/m L时,灵敏度为78.9%,特异度为84.2%。血清Lp-PLA2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P0.05),其临界值为54.35μg/L时,灵敏度为72.9%,特异度为81.6%。结论血清PTX3、Lp-PLA2水平可能是预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生物学指标。MES监测对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0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609例脑梗死患者中,经MRI确诊的33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①该病发生率为2.05%(33/1609);发病年龄为(63±9)岁,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②33例中,以肢体瘫痪(93.9%)和认知功能下降(57.6%)最为多见,其次是面、舌瘫(48.5%),共济失调(45.5%),感觉障碍(39.4%),再次是情感障碍和语言障碍(均为30.3%),而异己手综合征最少见(9.1%)。(3)33例通过MRI检出病灶42个,以体部(42.9%)、压部(35.7%)多见。6例为单纯胼胝体梗死,27例合并颅内其他部位梗死,最多见于基底核区(75.8%)。单侧梗死患者(24/33)多于双侧(9/33),P〈0.01。④15例行血管造影检查(MRA/CTA/DSA),大腩的动脉狭窄6例,闭塞3例;胼周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血管形态正常者2例。结论胼胝体梗死发生率相对低,临床表观复杂多样,应重视认知功能的下降和异己手综合征,MRI对胼胝体梗死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心圆硬化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同心圆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结果、治疗及随访。结果 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23~63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1.8岁)。均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主要为偏侧肢体无力3例;其他临床症状:包括共济失调3例,智能减退2例,反应迟钝2例,病理征阳性3例。头颅MRI检查有同心圆样特征性改变。3例行立体定向脑组织活检,病理检查证实符合同心圆硬化改变。结论同心圆硬化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运动障碍、精神异常、智能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MRI检查有诊断价值,激素治疗常有效,预后多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成功再通后发生恶性脑水肿(malignant brain edema,MB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成功再通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MBE的患者分为观察组,未发生MBE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共21人(27.3%),对照组共56人(72.7%)。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脑侧支循环分级明显较对照组差(P=0.004)。脑侧支循环分级为2级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成功再通后MB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32)。结论77例患者共21例发生MBE(27.3%),发生MBE的患者NIHSS评分、不良脑侧支循环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5)。不良脑侧支循环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成功再通后发生MB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简称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7例,按病灶体积分为小、中、大3个亚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为高危组(NIHSS〉8分)和低危组(NIHSS≤8分),选择60例非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水平,探讨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并分析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结果①缺血性卒中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为(1.20±0.40)mg/L,高于对照组的(0.86±0.2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灶体积的增加,血清胱抑素c水平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47,P〈0.05。②卒中复发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为(1.33±0.52)mg/L,高于卒中初发组的(1.12-4-0.2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NIHSS评分无相关性,但高危组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1.37±0.68)mg/L]高于低危组的胱抑素c水平[(1.15±0.2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同型半胱氨酸(Hcy,r=0.189,P=0.022)和极低密度脂蛋白(r:0.255,P=0.002)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r=-0.173,P=0.036)呈负相关;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OR=2.646,95%CI1.621-4.317,P〈0.01)。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病灶大小及严重程度有关,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作为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及病情监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