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肠道常见病原菌检测基因芯片的制备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并评价快速准确地检测肠道致病菌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方法在基因芯片制备基础上,通过对靶基因的扩增、杂交和对杂交结果的分析,对常见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和鉴定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应用包含38种特异性探针的基因芯片,对涉及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副溶血弧菌和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等8个菌属的16株致病菌进行检测,均得到特异性杂交图谱。结论制备的基因芯片能够同时检测多种重要的肠道致病菌,为肠道致病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提供了准确、快速、灵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因芯片在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因芯片是指固定有许多有序列的寡核苷酸探针的载体 ,通过杂交检测 ,对各种基因进行分析[1] 。由于它所具有的高通量性、快捷、便宜等优点 ,在各个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也包括分子流行病学领域。基因芯片主要用于菌株的地理流行病学分析、菌株的重要分子特征相关的流行病学分析———分子流行病学的病因学研究及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本文主要从芯片的原理、应用及所存在问题等几方面 ,初步探讨基因芯片在传染病流行病学应用中的广阔前景。一、基本原理Fodor等[2 ] 于 1991年首先提出了基因芯片的概念 ,进而随着分子生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的转染试剂对AGS细胞形态的影响,观察这些转染试剂能否像幽门螺杆菌那样引起AGS细胞蜂鸟状改变.方法:用多聚阳离子转染试剂(多聚乙酰亚胺、梭华-Sofast)和改良的脂类转染试剂 (Effectene Transfection Reagent)分别转染AGS 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用幽门螺杆菌 26695菌株攻击AGS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与经转染试剂作用的细胞进行形态比较.结果:幽门螺杆菌攻击后4 h能引起AGS细胞发生蜂鸟状改变.两种多聚阳离子转染试剂也均能引起AGS细胞发生蜂鸟状改变,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细胞形态改变相似,大部分细胞拉长,并且不受是否转染DNA的影响.此种变化在转染4 h时便出现,与试剂剂量的增加呈正相关.当PEI的剂量为10 μL时,细胞出现凋亡,15μL时凋亡加重.改良的脂类转染试剂对 AGS细胞的形态未产生影响.结论:在研究引起AGS细胞形态改变的因素时,不宜选择多聚阳离子转染试剂;多聚阳离子引起的AGS细胞形态改变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AGS细胞形态改变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胃质子泵H^ -K^ ATP酶的发现,为抗胃酸分泌新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从1988年第一个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问世,经10多年来的临床应用,已成为一类疗效高、耐受性好、副作用少的抗酸药物和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由于奥美拉唑的巨大成功,推动了其衍生物的研究开发,新的质子泵抑制剂药品陆续上市。本文对质子泵、质子泵抑制剂及其作用特点以及质子泵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相关空肠弯曲菌的WLAX基因序列特征,为进一步研究GBS相关空肠弯曲菌的分子致病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通过PCR方法对该基因进行扩增,将PCR产物克隆到质粒载体上,然后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通过DNAstar软件进行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与非GBS相关空肠弯曲菌比较,GBS相关空肠弯曲菌的WLAX核苷酸序列发生变异的频率增大;菌株的核苷酸序列与全基因测序空肠弯曲菌NCTC11168比较存在差异;聚类关系反映了空肠弯曲菌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结论GBS相关空肠弯曲菌中WLAX基因发生突变的概率明显增大,这些突变与GBS致病性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及蛋白序列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霍乱弧菌流行株与非流行株山梨醇发酵相关基因的差异,为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快速区分两类菌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分别对42株霍乱弧菌(01群埃尔托型33株、0139群9株)流行株和非流行株的糖发酵激活蛋白、外周质麦芽糖结合蛋白、外周质磷酸盐结合蛋白和外周质氨基酸结合蛋白编码基因进行序列比较。结果糖发酵激活蛋白编码基因在霍乱弧菌流行株与非流行株共发现三个位置有单个碱基的差异,即第106、150和378位核苷酸(在流行株分别为A、A和T,而在非流行株分别为G、G和C)。第106位碱基的差异导致了氨基酸的不同(编码蛋白的第36个氨基酸在流行株和非流行株分别为苏氨酸和丙氨酸)。外周质麦芽糖结合蛋白和外周质磷酸盐结合蛋白编码基因各发现两个碱基的规律变化,外周质氨基酸结合蛋白编码基因未发现一致性碱基改变。结论在这些基因中存在着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会成为快速区分两类菌株的重要依据。糖发酵激活蛋白第36位氨基酸的改变,可能会引起该蛋白活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