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德州市位于山东北端,1957年调查人群微丝蚴率0.22)(现陵县徽王乡)。为此,有的学者认为该市处于我国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北缘,传播潜势低。近年在流动人口监测中发现,微丝螺率高达11.2%,为了解这些输入传染源是否能在当地条件下造成传播,我们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血检 1.流动人口凡近年由丝虫病流行区迁入的人口,均进行丝虫病常规检查,阳性者并记录120μl血液的微丝蚴条数。 2.当地居民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处,同样进行  相似文献   
2.
德州市防治前微丝蚴率为0.22%,193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我们于1987~1989年在该市进行了监测工作,结果如下。一、血检结果1987年在窑场周围村庄居民血检中,发现3例微丝蚴血症者,见表1。3例微丝蚴血症者经个案  相似文献   
3.
输入性传染源对山东省消除丝虫病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输入性传染源对山东省不同流行地区消除丝虫病的影响。方法选择原高度流行区的峰城区和原低度流行区的德州市,分别对外来人口和当地居民血检微丝蚴;现场捕获吸血蚊虫解剖计算经产蚊比率和自然感染比率,并做血源鉴定;实验室微丝蚴血饲感染蚊媒观察幼丝虫发育时间和蚊媒生殖营养周期,推算媒介能量和传染源的传播量。结果外来人口微丝蚴率德州为3.32%,峰城为0.65%。当地居民德州血检9411人无微丝蚴血症者,峰城血检692人,发现2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德州解剖淡色库蚊3201只,自然感染率为3.81%,未发现三期幼虫(L3)。德州和峰城淡色库蚊生殖营养周期分别为4.95d和4.33d,幼丝虫发育成熟最短时间分别为16d和11d,两地媒介能量和传染源传播量之比分别为1:4.41和1:5.82。结论德州以北地区由于气温较低,气候相对干燥,昼夜温差大,媒介能量和传染源传播量低,部分传染源的输入不会影响当地消除丝虫病。峰城等原高度流行区如有较多传染源输入,则可能造成低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在尚有残存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存在情况下的流行规律及传播趋势,我们建立了监测站,从1984~1991年连续8年对原丝虫病流行区进行了监测。一、内容和方法 1.传染源监测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未再采取防治措施的原不同流行区的郯城、苍山、峰城、嘉祥、宁阳等8个县区25个固定监测点,按不同感染度以村为单位,每年对周岁以上居民血检1次。对微丝蚴阳性者每年7~9月每月1次定时、定量(120μl)血检。凡经2年血检6次以上均阴性者为转阴。另外对1~10岁儿童和流动人口每年重点调查。 2.丝虫病体征调查在基本消灭丝虫病10年以上监测点的县、乡、村调查丝虫病主要临床症状、体征(象皮腿、鞘膜积液、乳糜尿)。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1983年经卫生部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为了及时掌握我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人群抗体的变化规律,为制定防治后期的措施提供依据,我们自1989年开始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原不同流行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不同时间、不同人群进行了抗体监测。材料和方法一、抗原制备取雌性马来丝虫成虫,充分洗涤后,按冯祖梅等(1983)的方法制备。二、诊断血清羊抗人IgG荧光抗体诊断血清,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三、监测对象 1.原高度流行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8年的郯城  相似文献   
6.
为在山东省中小学生中推广应用小儿驱虫干糖浆药物 ,于2 0 0 0年 3~ 4月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唐口乡 ,对感染肠道线虫的儿童进行了现场驱虫效果的进一步观察。1 材料与方法1.1 药物来源 小儿驱虫干糖浆由湖北制药厂生产并提供。批号 0 0 0 0 18(1987)。每包含阿苯达唑 2 0 0 mg。1.2 治疗对象 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粪检虫卵 ,对 12岁以下儿童用肛拭法查蛲虫卵 ,虫卵阳性者为治疗观察对象。1.3 治疗方法  2~ 12岁儿童每人 1包 (水冲或嚼服 ) ,1次顿服 ;13岁以上每人 2包 ,1次顿服。1.4 服药禁忌症 有肝、肾功能不全及咪唑类药物过敏…  相似文献   
7.
10年前 ,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显示 ,全省城乡居民寄生虫平均感染率为 5 6.3 % ,估计全省有 45 0 0万人感染寄生虫 ,其中 85 %系土源性线虫感染者 [1 ]。卫生部制订的“九五”全国寄生虫病防治计划要求 ,钩虫病等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率比 1 995年平均下降 2 0 %~3 0 %。为了达到全国寄生虫病防治计划中的即定目标 ,“九五”期间 ,我省重点抓了对钩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的防治。1 防治措施和监测方法1 .1 技术措施采取以驱虫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根据不同流行程度 ,实行集体驱虫或选择性驱虫 ,并抓好重点人群的防治 ;实施健康教育和粪便管理…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于198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93年连续10年对原高、中度流行区的18个村进行纵向监测,人群微丝蚴率和密度逐年下降,分别由1984年的0.17%和14.2mf/120μl,下降至1991年的0.034%和1.2mf/120μl,1992~1993连续2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观察32例微丝蚴阳性者,均于3~6年内全部自然转阴。10年中蚊虫平均自然感染率0.04%(157/382549),1988年以来6年中除1991年在病家发现含Ⅰ期幼丝虫蚊3只外,各年均未发现阳性蚊。结果表明,达到基本消灭后,年传播潜势呈明显下降,在1988~1993年间除1991年年传播潜势为0.12外,其余年份均为0。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残存微丝蚴血症的传播作用,1984- 1993年连续十年对原高、中度流行区的18 个村进行纵向监测,结果人群微丝蚴率和密度逐年下降,分别由 1984 年的 017% 和 142 条/120μl,下降至 1991 年的 0034% 和 12 条/120μl,微丝蚴阳性村于第 2- 9 年降为0。32 例微丝蚴血症者,均于 3- 6 年内全部自然转阴。1988 年以来6 年中除1991 年在病家发现含 I期幼丝虫蚊 3 只外,各年均未发现阳性蚊。年传播潜势呈明显下降,在 1988- 1993年间除 1991 年年传播潜势 012 外,其余年份均为 0,结果提示,我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人群微丝蚴率的下降趋势,我们用曲线回归法对山东省原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邹县和滕州市(23.9—30.6%)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 材料与方法 邹县(1974)和滕州市(1975)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后,两县、市每年对原丝虫病不同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