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病例资料 男,20岁.因性器官未发育入院.自述性器官如幼儿,偶有晨间阴茎勃起,无遗精及射精.无家族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  相似文献   
2.
表现特殊的急性心肌梗死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本院收治的 3例表现特殊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如下。例 1 男性 ,62岁。入院前 3d不明原因出现头顶、左面部持续性胀痛。入院前 3h患者体力活动后头痛加重 ,伴咽痛、大汗淋漓、全身无力。体检 :血压 80 / 5 0mmHg ,心肺( - ) ,病理反射未引出。常规心电图示 :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急查心肌酶 :CK 2 5 5U/L ,AST 12 0U/L ,LDH 476U/L。肌钙蛋白T阳性。入院后 6h复查心肌酶 :CK 10 0 3U/L ,AST 2 45U/L ,LDH 486U/L。此后每日观察心肌酶及心电图变化 ,符合AMI演变。按AMI治疗 ,头痛等症状消失。此例特点为疼痛部位特…  相似文献   
3.
1病例资料女,78岁。因反复头晕伴血压升高20余年,活动后心慌气短10余年,加重伴心悸1月余入院。病程中曾在外院多次按“高血压病”住院治疗,血压控制不理想。查体:左上肢血压230/90mmHg,右上肢血压240/84mmHg。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明显异常搏动,心尖搏动位于第6肋间  相似文献   
4.
【例1】男,27岁。因四肢无力5个月入院。实验室检查:血钠136mmol/L,钾2.1mmol/L,氯98mm01/L,二氧化碳结合力29.2mmol/L;血pH值7.45,尿pH值7.5。血管紧张素Ⅰ:卧位5.2ng/ml,立位3.6ng/ml(正常参考值:卧位0.07~1.51ng/ml,立位1.95~3.99ng/m1);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腹内脂肪的影响及其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2004-2006年曾在我科住院并诊断为Ms的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在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1次/d;对照组不予任何调脂药,观察两组血压、血糖、体质量、腹壁、腹内脂肪厚度及尿微量白蛋白(MAU)在12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组12周后患者的腹内脂肪厚度显著减少[非ACEI/ARB治疗:(41.76±3.61)mm vs (33.23±2.47)mm;ACEI/ARB治疗:(42.86±3.49)mm vs (30.49±2.87)mm,P〈0.01],尿微量白蛋白明显下降[非ACEI/ARB治疗:(77.59±20.90)mg/24h vs (35.20±14.45)mg/24h;ACEI/ARB治疗:(78.39±19.78)mg/24h vs (32.91±13.87)mg/24h,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对MAU增多有影响的危险因素依次为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收缩压、年龄、腹内脂肪。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减少MS的腹内脂肪厚度,并对肾损害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内脏脂肪有关。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患者腹型肥胖类型与室间隔肥厚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高血压患者腹部脂肪堆积与心脏重塑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80例,男198例,女182例,年龄21~83岁,采用螺旋CT进行腹部脂肪扫描,测量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及腹壁脂肪面积(SA),同时测量血压、腰围(WC)、体重指数(BMI)、心脏室间隔厚度(IVST)。根据VA和WC测量结果,将380例患者分为真性腹型肥胖组(VFO,n=128),假性腹型肥胖组(Pseudo-VFO,n=83),隐性腹型肥胖组(MVFO,n=68)及非肥胖组(Non-obesity,n=101)4组。根据IVST将患者分为IVST正常组和IVST增厚组。根据腹部脂肪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VA正常组和VA堆积组。分析不同组间IVST、SA、VA、VA/SA、WC、BMI的差异。结果 IVST增厚组WC、VA、BMI、VA/SA明显高于IVST正常组,而SA明显低于IVST正常组(P<0.05)。VA堆积组IVST、WC、BMI、VA、VA/SA明显高于VA正常组,而SA明显低于VA正常组(P<0.05)。真性腹型肥胖组IVST、VA明显高于假性腹型肥胖组、隐性腹型肥胖组及非肥胖组(P<0.05),而VA/SA比值低于隐性腹型肥胖组;隐性腹型肥胖组IVST、VA明显高于假性腹型肥胖组、非肥胖组(P<0.05);假性腹型肥胖组SA高于真性腹型肥胖组、隐性腹型肥胖和非肥胖组(P<0.05),而其IVST与非肥胖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ogistic相关分析显示,VA/SA、VA、WC是导致IVS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隐性腹型肥胖与高血压患者室间隔肥厚明显相关。VA/SA是室间隔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 MS)患者腹部脂肪分布的影响及其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2004-2007年在我科住院诊断为MS的住院患者88例分为治疗组(n=44)和对照组(n=44),治疗组给药罗格列酮(马来酸罗格列酮4 mg,1次/d),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胰岛素增敏剂.2组患者常规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持续时间为12周.最后检测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 MAU),并采用超声测量腹壁脂肪、腹内脂肪厚度.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糖、血压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甘油三酯(TG)显著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增高(P<0.05,P<0.01),同时CRP、腹内脂肪、MAU水平显著降低[CRP:(4.53±4.13)mg/L vs (2.94±3.11)mg/L;腹内脂肪厚度:(53.41±17.00)mm vs (45.14±16.94)mm ; MAU:(67.79±88.55)mg/24 h vs (20.22±26.59)mg/24 h, P<0.05,P<0.01).结论 罗格列酮可减少MS腹内脂肪含量,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脂代谢紊乱,可能与减轻肾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代谢紊乱的状况及其对心肾血管的影响。方法住院高血压患者1033例分为单纯高血压组102例、高血压合并血脂紊乱组117例、高血压合并腹型肥胖组11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135例和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组(MS)56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微量白蛋白尿(MAU),评估心肾血管损害情况。结果(1)住院病人中单纯高血压仅为9·9%,90·1%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有代谢紊乱。(2)高血压合并腹型肥胖时左室质量(LVM)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显著高于高血压合并血脂紊乱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和高血压合并MS组(P<0·05或P<0·01)。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及高血压合并MS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5·7%和58·5%,明显高于高血压合并血脂紊乱组(35·0%)和高血压合并腹型肥胖组(45·8%)(P<0·05或P<0·01);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及高血压合并MS组的MAU阳性率(分别为48·0%和41·8%)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9·5%)、高血压合并血脂紊乱组(25%)和高血压合并腹型肥胖组(22·4%)(P<0·05或P<0·01)。结论超过90%的高血压住院患者合并有不同形式的代谢紊乱,高血压合并腹型肥胖将加重左室肥厚(LVH),合并糖尿病和MS加重大血管及微血管的损害,纠正代谢紊乱对高血压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笔者1996年7月~2002年5月对收治的急性胃扩张7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6~49岁;因饮食过量而发病3例,进食冷饭、餐后游泳、上腹部钝器伤、极度消瘦并糖尿病发病者各1例;发病至就诊时间2h至3d;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腹胀,发热,腹部膨隆、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出现胃型及反跳痛,血压下降;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4例;行腹部X线检查均见巨大胃泡及液平面,腹部B超发现腹腔游离液体。2方法与结果(1)一般治疗:给予胃肠减压、保护胃粘膜、补足血容量、电解质及营养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