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漂浮电极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在床旁体表心电图监护指导下,通过Seldinger穿刺技术,在无X线透视条件下将临时起搏漂浮电极导管送入右心室.通过体表心电图QRS波群确定电极位置。记录放置电极导管所花费的时间与平均起搏时间,观察临时起搏操作并发症。结果40例患者穿刺均获成功,安置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平均操作时间(9.1±2.1)min,起搏时间1-15d,中位时间5.5d,电极脱位2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可在没有X线设备下紧急起搏而不需搬动危重患者,具有操作简单、起搏迅速、疗效肯定及相对安全的特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郑林  张茗茗 《健康研究》2015,(2):190-191,195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10 mg组和20 mg组,观察两组血压、血脂、血管内皮功能以及炎症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有所改善;20 mg组TC、LDL-C明显低于10 mg组;NO、FMD明显高于10 mg组;Se、hs-CRP明显低于10 mg组(均P<0.05)。结论 20 mg阿托伐他汀有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建立牙髓根尖周病根管治疗后2年临床疗效预测模型。方法:基于根管治疗后2年疗效临床回顾性研究,以因牙髓根尖周病接受根管治疗及术后2年随访的360例患牙为研究样本,随机抽取约67%为训练样本(建立模型),其余为验证样本(模型外部验证)。以影像学评价结果为疗效标准,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以根尖周有/无病变、根尖周病变是/否缩小为因变量分别建立临床疗效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结果:以根尖周有/无病变为因变量建立模型一,纳入术前根尖周有无病变、根管弯曲度、根管充填长度及密度建模,模型AUC为0.802(95%CI: 0.744~0.859),验证样本检验外部效度结果为0.688。以根尖周病变是否缩小为因变量建立模型二,根管充填长度和密度参与建模,模型AUC为0.734(95%CI: 0.612~0.856),外部验证结果为0.681。根管重度弯曲、根管治疗质量好的牙髓炎患牙接受根管治疗术后2年,通过模型一预测,根尖周无病变概率达90%,慢性根尖周炎患牙病变愈合概率为51%。应用模型二预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治疗后2年,根管充填质量好的病例出现病变缩小的概率为95%,而根管充填质量不佳者病变缩小的概率仅为39%。结论:术前根尖周状态、根管弯曲情况、根管治疗质量可用于预测根管治疗后2年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心衰患者使用参附注射液后心功能及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究参附注射液对该类患者心功能及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机制。方法:将1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表法,分成对照组患者65例与治疗组6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心排血量等心功能指标均得到显著的改善,而治疗组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NT-proBNP水平均出现明显降低,而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促使血浆NT-proBNP水平恢复正常,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腋静脉途径行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要心脏起搏治疗患者83例,将患者按编号顺序分为腋静脉组(35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2例改为腋静脉途径),比较两种手术径路植入起搏器的血管穿刺时间、血管穿刺成功率、电极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电极参数及局部并发症等。结果腋静脉组除x线曝光时间较长外(P〈0.05),手术时间、电极参数和严重并发症等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腋静脉穿刺安置电极导线简便安全,能避免锁骨挤压综合征发生,是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血栓抽吸在血栓负荷过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符合急诊PCI治疗条件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6例,将PCI中应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的31例作为试验组,未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手术前后的心肌梗死TIMI血流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住院期间总MACE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1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TIMI Ⅲ级与出院前LVEF值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LVED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结果提示,血栓抽吸结合经桡动脉直接PCI操作简单,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根尖X线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ghy,CBCT)两种影像学手段在判断根管治疗后根尖病变的有无及揭示病变变化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术前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接受根管治疗及复查患者的病案资料(包括根尖X线片和CBCT影像学资料)233例,由经过一致性检验的两名评价者,对复查时治疗后根尖病变有无做出诊断,并判断根尖病变的变化(病变消失、缩小、不变、增大)。经McNemar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分别比较根尖X线片及CBCT在判断病变有无、揭示病变变化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在233份复查资料中,CBCT发现治疗后根尖病变178例,相较于根尖X线片发现的1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25%(57/233)的病例中,根尖X线片和CBCT揭示根尖病变变化趋势不同,统计学分析表明根尖X线片和CBCT这两种影像学手段在判断病变变化方面存在差异(P<0.01)。结论:根尖X线片和锥形束CT在判断治疗后根尖病变的有无、揭示根尖病变变化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