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6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分析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史及临床特征,为诊断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各县(市、区)医疗机构诊治的病例资料,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分析。结果福建省2001—2012年共诊治广州管圆线虫病58例,其中暴发流行占51.7%,散发48.3%。患者以学生为主(41.4%);地区分布:福州占77.6%,为闽南15.5%,闽东、闽北各2例。患者均有食用大瓶螺、褐云玛瑙螺、铜锈环棱螺、蛞蝓和青蛙等病史。潜伏期平均7d,主要症状为头痛、颈强、呕吐等。诊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3例脑脊液中检出第3期幼虫,广州管圆线虫血清抗体阳性率97.4%(37/38)。误诊率58.6%,平均15d。确诊后经阿苯哒唑治疗均治愈。结论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病例,主要为食生或未煮熟的螺类引起。应把好"病从口入"关,加强食品卫生监督,阻断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了解福建省人体肠道原虫病流行现状。方法 按全国统一调查方案,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5个调查县(市、区),每个县(市、区)调查5个点,每个调查点调查人数不少于250人。每份标本采用卢戈氏碘液涂片法与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查肠道原虫包囊或滋养体。结果 共调查15县(市、区)75个点(村)10 652人,阳性者222人,各种肠道原虫总感染率为2.08%。检出6种肠道原虫,即人芽囊原虫、微小内蜒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哈门氏内阿米巴、波列基内阿米巴及蓝氏贾第鞭毛虫,其感染率分别为0.79%、0.58%、0.41%、0.18%、0.09%与0.02%。男性感染率为0.84%,女性为1.25%,女性高于男性(χ2=8.8126,P<0.05)。感染者最大年龄86岁,最小3岁,以高年龄组(56岁以上)为主,占38.3%。感染者分布于多种职业,其中农民占77.9%,其次为学生占14.4%。调查地区感染率以平潭为最高7.04%,其次为漳浦4.62%与周宁3.92%。浙闽山地丘陵生态功能区感染率为1.52%(83/5469),滇桂粤中部闽南山地丘陵生态功能区为2.68%(139/518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674,P<0.01)。结论 本次调查的人群原虫总感染率大幅降低,感染虫种明显减少,并以人芽囊原虫为常见的肠道原虫,应列为今后防制重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福建省并殖吸虫感染情况,作者等于2001~2003年根据《全国人体并殖吸虫病调查实施细则》对松溪等6县(市、区)人群作并殖吸虫感染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福建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 方法 按照全国统一制定的调查方案,按病种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点。以Kato-Katz法检查肠道蠕虫卵,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钩蚴,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卵。并殖吸虫病调查,采用问卷、皮试和血清学检测以及嗜酸粒细胞检查。带绦虫∕囊尾蚴病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对血清阳性者再用Kato-Katz法检查带绦虫卵。通过对门诊及住院档案检索,回顾性调查寄生虫病例。 结果 本次共抽样调查24县(市、区)73个点(村)4类病种45 736人,检出14种寄生虫。肠道蠕虫总感染率为36.15%。其中,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9.55%、19.73%和11.48%,蛲虫感染率为22.06%,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60%。并殖吸虫病人群皮试阳性率为7.07%,血检阳性率为9.23%,病史及嗜酸粒细胞检查符合并殖吸虫感染者占81.70%。带绦虫∕囊尾蚴病共调查16 371人,检出带绦虫病3例,血检阳性率为2.28%。回顾性调查3 210例,查出蛔虫病等21种寄生虫病。人体感染埃及棘口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均为国内外首次报告,广州管圆线虫病、颚口线虫病、阔节裂头绦虫病及牛带绦虫病为福建省新纪录。 结论 福建省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经济不发达及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地区仍居高不下,应关注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23岁,长乐古槐人,幼儿园教师。常吃肉包和扁肉。2006年初感腹部不适,偶有腹痛。2006年2月粪便排出一段60 cm长的白色带状虫体。3月6日就诊于本中心。粪便鉴定发现绦虫成虫未成熟节片。4月8日给予驱虫,驱出1条完整猪带绦虫成虫,全长106 cm。人是猪带绦虫唯一终宿主,也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福建省人体感染蛔虫易感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加腾厚涂片法(Ka-to-Katz)检查蛔虫卵;采用1:1的个体匹配方法,选择200例蛔虫感染者和200例健康的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便后洗手、生吃蔬菜、喝生水、赤脚下地劳动等7因素有显著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最终引入模型的便后洗手、喝生水、赤脚下地劳动等3个因素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影响蛔虫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便后不洗手、喝生水、赤脚下地劳动。  相似文献   
8.
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ientalis)是2001年首次发现人体自然感染并对人体致病的一种寄生虫。历史资料显示,东方次睾吸虫主要对养禽业有严重危害。2001年以来,其自然疫源地不断被发现。目前该病仅在流行病学方面开展相关调查,对人体的致病性研究、虫种的分类方法等仍较局限,文章对东方次睾吸虫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 病例简介患者 ,女 ,2 8岁 ,福州市人 ,就职于交警部门。常在单位食堂购食肉包。 2 0 0 1年 7月起发现大便中有白色节片 ,会蠕动 ,平时自觉腹部不适 ,体重不断减轻 ,全身无结节出现。粪便检查 :找到 5个成熟节片和大量成熟绦虫卵。节片在生理盐水中能活动 ,经捣碎发现大量成熟虫卵 ,圆形 ,直径平均 35 μm,胚膜厚 ,浅黄色 ,有放射状条纹 ,卵内六钩蚴清晰可见。实验室检查 :血清脑囊虫抗原 EL ISA检查阴性。诊断为 :猪带绦虫成虫感染。给予南瓜子粉 ,2 h服槟榔煎剂 ,0 .5 h后再服藩泻叶浸液 ,1h后第 2次排粪时排出 1条完整的猪带绦虫成虫…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体钩虫感染的分布,分析其易感因素。方法采用改良Kato-Katz涂片法检查;采用1∶4的个体匹配方法,选择80例钩虫感染者和320例健康的同年龄组同性别的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调查20 195人,钩虫感染3 985人,感染率19.73%,女性(21.16%)高于男性(18.21%),轻度感染者占70.44%。感染高峰年龄为成年人。以闽南感染率最高(29.05%)。回归分析表明,家庭人均收入、饮用水源类型、便后洗手、喝生水和赤脚下地劳动等5个因素与钩虫感染有关(P<0.05)。结论福建省钩虫感染率呈总体下降趋势,但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地区仍居高不下,是钩虫防治重点;成年人是钩虫感染的主要人群;影响钩虫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家庭人均收入、饮用水源类型、便后洗手、喝生水和赤脚下地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