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9篇
内科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为长江新城前期规划提供血吸虫病防治风险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和现场调查法。将新城内的血吸虫病疫区村按所属有螺水系划分片区,分析每个片区近5年血吸虫病主要疫情指标趋势;现场进行钉螺、野粪、野鼠和哨鼠监测。对以上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划分区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等级并提出建议。结果近五年各片区有螺面积逐年下降,人群感染率降至0;现场调查各片区活螺密度均1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野粪、野鼠和哨鼠监测均为阴性,根据风险监测标准各片区均属于Ⅲ级风险。结论长江新城起步区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水平较低,但潜在流行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及时发现武汉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水体感染性,减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方法 选择血吸虫病易感重点水域长江武汉段、府河-沦河水系、东荆河-通顺河水系和金水河水系,采用哨鼠监测法监测水体血吸虫感染风险。 结果 2017—2019 年共开展哨鼠监测 38 点次,涉及全市 8 个区 21 个行政村。 三年共投放哨鼠 760 只,回收哨鼠 742 只,总回收率为 97. 63%;共解剖哨鼠 742 只,未发现阳性,未检获成虫,哨鼠感染率为 0。 结论 武汉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的水体感染性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前(2013年)及达标后第4年(2017年)武汉市血防专业机构能力建设情况,为武汉市强化能力建设、巩固血防成果提供依据。方法设计调查表、建立数据库,对比分析达标前后全市血防专业机构人员及基本建设情况。结果全市血防人员数量由361人增至385人,13家血防机构中,5家独立血防所人员占比超85%;年龄分布趋于合理,平均年龄由42. 89岁降至41. 29岁,减小1. 6岁(P=0. 000),35岁以下占比由16. 34%升至27. 01%;学历与职称结构有了一定改善,5年来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增加60人,高中级职称人员占比增加,无职称人员由20. 78%降至15. 32%,但2017年区血防机构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之比为1:8. 3:8. 4,职称比例仍处于失调状态;建筑面积明显不足,实验用房面积基本达标,实验室本科学历人才增加,但仍存在仪器配置更新缓慢、人员年龄偏大、技术职称低等问题。结论达标后,武汉市血防专业机构血防队伍较为稳定,人员素质与结构有一定改善,市级机构基本合理;但区级机构与疾控人力资源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并且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应继续强化能力建设,加快消除血吸虫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对武汉市2013—2022年的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2013—2022年血吸虫病年报历史资料和武汉市街道级矢量地图,建立街道层面的疫情资料空间数据库;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血检阳性率分阶段变化趋势;使用ArcMap10.8对武汉市血吸虫病疫区街道10年间血吸虫病人群筛检血检阳性率进行空间可视化呈现,同时进行热点分析(Getis-Ord Gi*)探索其空间聚集关系和时空变化趋势,并通过热图反映对各街道10年间血检阳性率的变化情况,并通过ward离差平方和法分类。结果 10年间武汉市总体血检阳性率由2013年2.23%下降为2022年的0.47%,总体呈下降趋势。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血检阳性率显示,存在1个连接点为2015年;2013—2015年血检阳性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2.17%,呈现上升趋势(P>0.05);2015—2022年血检阳性率APC=-2...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武汉市现有螺点和历史螺点的各项螺情指标,探索螺情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武汉市863个历史及现有螺点的螺情数据资料,建立螺情资料空间数据库。使用Arcmap10.2的空间统计分析模块,对2017年螺情监测的活螺密度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热点分析。结果 武汉市现有钉螺环境分布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中心在武汉市西南面东荆河区域(蔡甸区、汉南区);现有螺点和历史螺点植被类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历史螺点现在环境类型和历史环境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现有螺点的现在环境类型与历史环境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钉螺分布具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0,z= 14.386 223,P<0.001),钉螺分布呈聚集模式。钉螺分布热点在武汉市西南角东荆河区域(蔡甸区、汉南区)以及长江沿线散在分布。冷点集中在滠水近长江段东面区域(黄陂区)以及府河沿线。结论 植被类型和环境类型改变可能对现有螺点钉螺密度减少、消除,转化为历史螺点的过程有影响;武汉市钉螺分布具有地域聚集性且热点分布于东荆河流域以及长江沿线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及风险因素特征,为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并比较2018年和2019年武汉市筛选出的90个风险监测重点村钉螺、野粪、哨鼠、现场环境和人畜活动情况的监测结果,评估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及其特征。结果 2018年和2019年分别查螺118 335框和187 987框,活螺平均密度由0.012 2只/0.11 m2下降至0.006 5只/0.11 m2,降幅达46.72%。两年内均无阳性钉螺。两年监测期间均采集到牛粪和羊粪,但2019年采集到的野粪总数量显著下降,平均野粪密度较2018年减少89.80%。野粪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阴性。未监测到阳性哨鼠。监测期间内监测地带部分区域仍有垂钓休闲和旅游等人群活动。监测期间内所有风险监测重点村风险评级均为Ⅲ级(最低风险)。结论 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处于较低水平,但钉螺、流动家畜野粪污染以及有螺地带人群活动等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需进一步加大风险监测力度,确保如期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武汉市现有螺点和历史螺点分布特征,探索2种螺点高程的差别。方法根据武汉市1 863个历史、现有螺点的螺情数据资料,建立螺情资料空间数据库。使用Arcmap 10.2对2017年螺点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提取武汉市螺点的高程数据,对比现有螺点和历史螺点高程的差别,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钉螺密度与高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武汉市现有钉螺环境分布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中心在武汉市西南面,东荆河区域(蔡甸区、汉南区);238个现有螺点平均高程为(17.72±8.64)m,1 625个历史螺点平均高程为(19.98±8.57)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钉螺密度与高程的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显示二者并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武汉市现有螺点分布具有地域聚集性;且现有螺点的平均高程要低于历史螺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武汉市洪涝灾害后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方法 2017年4-10月在武汉市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法(PPS法)选择抽样村,现场进行螺情、人畜活动情况、水体血吸虫感染性、江滩保虫宿主和野粪污染情况调查,评定I~III级风险村。划分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区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结果 武汉市90个抽样村共调查170个螺点,捕获钉螺9 811只,解剖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钉螺;洪涝灾害后钉螺存活率([χ2] = 102.517,P < 0.01)和活螺密度(t = 4.724,P < 0.01)均下降;共收集野粪289份,检测后未查出血吸虫卵;11个哨鼠监测点共投放哨鼠221只,饲养后存活219只,存活率99.10%,解剖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3个野鼠捕获点共投放捕鼠夹1 720只,共捕获黑线姬鼠66只,解剖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根据风险评估标准各抽样村均属于Ⅲ级风险。共划分5块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区域,采取综合措施干预后,未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结论 洪涝灾害后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水平较低,但潜在传播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