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变化.方法 严格挑选84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每年进行肺功能检查.两组之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观察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最大通气量(MVV)的变化.结果 COPD患者3年后FEV1、PEF、MMEF、MVV的测量值与初始测量值相比均有明显下降,下降率最大的为MVV.而VC、FVC测量值及对照组3年后的各项指标测量值与初始测量值相比均无显著性变化.与对照组相比,COPD患者3年后FEV1、PEF、MMEF的测量值有显著性下降.结论 反映COPD患者病情进展最敏感的肺功能指标是MVV,但测量中受患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FEV1、PEF与用力有关,故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MMEF的测试结果与受试者的用力无关,反映肺功能的变化则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3.
利用PSG评估CPAP和Auto-CPAP对不同程度OSAHS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与自动调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Auto-CPAP)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时的选择性应用。方法60例轻中度(AHI≤40)OSAHS患者和60例重度(AHI〉40)OSAHS患者分别接受CPAP和Auto-CPAP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时PSG参数变化。结果轻中度OSAHS患者应用CPAP治疗较应用Auto-CPAP治疗睡眠结构明显改善(P〈0.05);重度OSAHS患者应用Auto-CPAP治疗较应用CPAP治疗的睡眠结构明显改善(P〈0.05)。包括睡眠潜伏期(SL)、睡眠效率(SE)、觉醒次数(WASO)、浅睡眠(Ⅰ期+Ⅱ期)、深睡眠(Ⅲ期+Ⅳ期)及REM期睡眠各占总睡眠时间(TST)的比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的变化。结论轻中度OSAHS患者选择应用CPAP治疗的效果优于应用Auto-CPAP治疗的效果。重度OSAHS患者选择应用Auto-CPAP治疗的效果优于应用CPAP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CT肺功能成像检查同时行肺通气灌注核素扫描检查,评价CT肺功能成像检查对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患者术前筛选靶肺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北京天坛医院呼吸科门诊和住院的31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均行肺功能、肺部高分辨率CT及肺通气灌注核素扫描检查,依据肺功能检查结果分为2组.正常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45 ~ 67岁,平均(55 ±9)岁;阻塞性功能障碍肺气肿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2~77岁,平均(55±12)岁.比较肺部高分辨率CT视觉评分、CT肺功能成像参数与肺功能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各肺叶的平均CT值和像素指数与通气血流比值各数据之间相关性,探讨CT肺功能成像技术对于确定拟行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患者的区域性无功能靶区的价值.结果 肺部高分辨率CT评分结果与RV/TLC、FEV1/FVC分级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2和13.21,均P<0.01),提示肺气肿的CT视觉评分与肺功能所示肺气肿严重程度分级不一致;而CT肺功能成像结果与RV/TLC、FEV1/FVC分级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110和2.891,均P>0.01),提示像素指数-910 HU的CT肺功能成像与肺功能所示肺气肿严重程度分级一致性较好(r=0.262 ~0.470,均P<0.01),各肺叶的平均CT值和像素指数与通气血流比值相关性较好(r=-0.382 ~0.698,均P<0.01).结论 CT肺功能成像结果客观,操作简单,与肺功能评估结果和肺通气灌注扫描结果间相关性好,可作为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术前筛选靶肺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HRCT)联合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不同病理类型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164例早期肺癌患者(肺癌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同期参加体检的78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肺癌组男性94例、女性70例,年龄(52.4±3.6)岁;其中,腺癌90例、鳞癌62例、小细胞癌12例。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比较2组间和不同病理类型患者间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确诊肺癌的“金标准”,分别计算HRCT、5种肿瘤标志物、HRCT+5种肿瘤标志物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肺癌组的各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07~30.460,均P<0.001)。腺癌患者的血清CEA、CA125水平均高于鳞癌和小细胞癌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12~4.326,均P<0.001)。鳞癌患者的血清CEA、CA125水平与小细胞癌患者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42、1.256,均P>0.05)。腺癌与鳞癌患者的NSE和CYFRA21-1水平均低于小细胞癌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42~11.534,均P<0.001)。HRCT+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灵敏度为95.62%,特异度为96.43%,准确率为98.65%,均高于任意一种单独诊断(χ2=55.823、48.652、62.718,均P<0.001)。 结论 HRCT联合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提高对早期肺癌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对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医院获得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或定植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情况,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2006年8月128份标本培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阳性病例临床、检验资料.结果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培养阳性病例下呼吸道占94.5%,病原菌定植占68.8%;3个科室的ICU、有侵入性操作、有严重基础疾病、曾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的病例分别占88.3%、97.7%、100.0%、10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其中,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亚胺培南、氨曲南、哌拉西林耐药率分别为92.2%、87.5%、82.O%、79.5%、55.1%、93.7%、99.2%、97.7%、73.4%.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培养阳性以下呼吸道为主并且多为定植情况;入住ICU及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尤其是碳青酶烯类药物,分别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或定植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做好ICU环境、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人员的无菌意识及规范操作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减少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感染性腹泻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经验。方法采用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对629例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感染性腹泻好发于每年的7月和9月。(2)大便培养结果以志贺菌属为主,其次分别为肠球菌属,致病大肠埃希氏菌属,沙门菌属等。(3)男女比例为1∶1.2,平均年龄(34.2±16.2)岁。职业:外来务工者最多(44.7%)。(4)感染性腹泻患者中,菌痢患者以发热、里急后重、黏液便、脓血便为多见临床症状(P<0.05),其他感染性腹泻则以水样便、稀便为多见临床症状(P<0.05)。(5)男性感染性腹泻患者发热、里急后重、腹痛、恶心呕吐症状较女性感染性腹泻患者常见(P<0.05)。结论男性感染性腹泻患者发热、里急后重、腹痛、恶心呕吐症状较女性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国产加替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研究,用加替沙星(治疗组)与左氧沙星(对照组)(均为每次200mg口服,每12h给药1次,疗程5~14d)治疗急性细菌性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实际入组51例,揭盲后显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6例。结果加替沙星和左氧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25/25)和96.2%(25/26),2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4.4%(17/18)和89.5%(17/19),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与3.8%,上述结果经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替沙星对临床常见的敏感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是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LY)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T)在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至8月肺部感染患者72例,根据感染病原纳入新冠病毒组(36例)和细菌组(36例),同时选取体检科3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WBC、LY及NT,计算并绘制4个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受试者特征(ROC)曲线。结果三组患者血清hs-CRP、WBC、LY及NT测定值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个指标联合诊断新冠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94),其灵敏度(100%)和特异度(94.4%)也最高。结论血清hs-CRP、WBC、LY及NT在诊断新冠肺炎中都具有一定的价值,4个指标联合诊断新冠肺炎感染可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热的原因,为颅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热的诊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行颅脑肿瘤手术的120例患者资料。所有颅脑肿瘤患者均符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制定的《2018. V1版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且入院前未行过开颅手术,无严重的肺、肝、肾功能不全,无颅外肿瘤、术前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患者的腋窝温度大于37. 3℃为发热,将120例患者分为发热组和无发热组。分析发热组患者的血、尿、便、生化全项,心电图,胸片,头CT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发热组及无发热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麻醉后复苏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中发热组患者86例,占患者总数的71. 7%。其中中枢性高热38例(44. 2%),脱水热15例(17. 4%),吸收热14例(16. 2%),再出血热3例(0. 4%),颅内感染3例(3. 4%),肺部感染8例(9. 3%),其他部位感染5例(5. 8%)。发热组与非发热组患者的年龄、麻醉后复苏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枢性高热为颅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热的主要原因,但感染等其他因素亦占有一定比例。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麻醉后复苏时间及避免术后并发症可以减少术后患者发热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