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上网成瘾具有多种严重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外部激发因素和内部心理机制分析青少年为何迷恋网络。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不同阻断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母婴传播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主要传播途径,所以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对控制乙型肝炎至关重要。我院肝病产科自1985年起致力于HBV母婴传播和阻断方法的研究,对HBs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分别进行5种免疫治疗,并完成血清HBV标志物(HBVM)1年的随访,以确定HBV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探索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岳欣  王家仓 《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2):900-902
目的:探讨常规染色显示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发生情况以及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常规染色提示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T1-3N0M0),将常规检查阴性的淋巴结用CK19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1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位随访期为50个月,所切除淋巴结的中位数为8个.总的5年生存率为53.7%,其中通过免疫组化发现的微转移检出率为32.3%(10/31)。淋巴结微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30%,低于无微转移患者的66.5%,P=0.036。结论:CK19的免疫组化染色是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易行的方法,且微转移的检测有助于明确分期、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荣冰  黎莉  郑兆通  张薇  岳欣  朱清  钟敬泉 《山东医药》2008,48(48):33-35
目的探讨在三维电解剖标测及单根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以环肺静脉口电隔离术(CPVA)为核心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对32例房颤患者均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及单根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CPVA,其中辅助行碎裂电位消融6例,上腔静脉消融术2例,三尖瓣峡部、二尖瓣峡部及冠状窦内消融各1例。结果26例阵发性房颤不再被诱发,6例慢性房颤中术中房颤终止2例、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4例;手术操作时间(119±37)min,X线透视时间(25±12)min;随访(9±5)个月成功率为90.6%。均无手术并发症。结论三维电解剖标测及单根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以CPVA为核心,其他消融方法为辅的房颤消融策略安全有效,可提高消融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孕20 ~ 32周,HBeAg阳性、HBV DNA> 1.0× 107拷贝/ml孕妇,按患者意愿分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替比夫定组予替比夫定600 mg/d口服抗病毒治疗直至产后4周或产后继续服用,对照组患者不用抗病毒药物,肝功能异常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两组婴儿产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出生后12h内、15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及0、1、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20 μg.婴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者为HBV宫内感染. 结果 共纳入220例孕妇,其中替比夫定组120例,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均在美国抗逆转录酶药物妊娠登记处注册.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 DNA、HBeAg、ALT水平下降明显.替比夫定组HBV DNA定量于治疗2周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分娩.至分娩前替比夫定抗病毒孕妇有37例HBV DNA定量转阴,转阴率达31% (37/120),而对照组无一例转阴.随访至7月龄,替比夫定组婴儿HBV宫内感染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8% (P=0.002).替比夫定组无一例母儿因不良反应或先天性畸形失访.8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于产后4周停药,随访至产后28周无一例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两组孕妇产后出血、不良妊娠、剖宫产率及新生儿胎龄、身长、体质量、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BeAg阳性、HBV DNA高滴度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母亲外周血HBV DNA定量,阻断HBV母婴传播,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直肠癌保肛手术局部复发形式探讨TME和扩大根治术的差异和互补性。方法:分析1975年10月-2001年5月收治的术后局部复发的81例的复发形式、发生原因及治疗情况。结果:81例中,吻合口及其周围组织复发49例.局部淋巴结转移17例,多部位复发15例。改行腹会阴联合切除58例,其中合并周围脏器的全盆或后盆腔脏器切除6例:行Harimann术4例;单纯双腔造瘘12例;探查7例,手术切除率76.5%(62/81),其中32例达到临床根治.根治率39.5%(32/81)。根治切除的5年生存率是34.4%(11/32)。结论:直肠癌手术时,为防止术后局部复发,根据病情兼顾扩大根治术和TME原则.合理实施手术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上皮钙粘附素(E-cadherin,E-ca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9例胃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水平.结果 本组119例胃癌中,E-cad异常表达率为51.3%(61/119),正常表达率为48.7%(58/119),异常表达表现为E-cad在细胞膜上的表达减少.E-cad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显著相关,而E-cad表达与年龄、性别和胃癌的TNM分期无相关性.结论 大多数胃癌存在的E-cad的异常表达.E-cad在胃癌的侵袭与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检测E-cad的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分化、浸润、转移和预后的良好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甲胎蛋白(AFP)在胚胎期是功能蛋白,合成于卵黄囊,肝及小肠,脐带血含量为1000~1500ug/L,出生后1年内降为正常水平(<40ug/L)终生不变.糖抗原为唾液酸化的乳-N-岩藻戊糖Ⅱ,是一种类粘蛋白的糖蛋白成份,属于低聚糖肿瘤相关抗原,其在血清内的正常值<37×103u/L.本文对146例癌前状态的慢性肝病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进行了检测,探讨了AFP与CA19-9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AngⅡ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原代培养Wistar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收集不同AngⅡ浓度和作用时间下的细胞和卡托普利组、氯沙坦组和二者联合作用组的细胞,以逆转录(RT)-PCR检测细胞中TNF-α和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 TNF-αmRNA表达量随AngⅡ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加,AngⅡ浓度为10-7、10-6、10-5、10-4 mol/L时表达量分别为(0.43±0.05)、(0.81±0.13)、(0.97±0.17)、(1.09±0.19),与对照组(0.11±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一定浓度卡托普利(5×10-6mmol/L)、氯沙坦(5×10-6 mmol/L)可明显抑制AngⅡ这一作用;TGF-β1 mRNA表达量随AngⅡ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加,具有浓度依赖性;在AngⅡ10-7、10-6、10-5和10-4 mol/L时,卡托普利组mRNA表达量分别为(0.19±0.03)、(0.23±0.05)、(0.38±0.14)、(0.34±0.07),较AngⅡ组分别降低了59.57%、73.26%、54.44%和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氯沙坦组分别为(0.17±0.03)、(0.39±0.11)、(0.41±0.12)和(0.39±0.08),较AngⅡ组分别下降了63.82%、54.65%、54.44%和6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Ⅱ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TNF-α、TGF-β1 mRNA表达,且有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卡托普利、氯沙坦对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TNF-α、TGF-β1 mRNA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二者联合作用时抑制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对婴儿联合免疫应答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产前检查及分娩HBeAg阳性孕妇及所生婴儿128对作为研究组,HBeAg阴性孕妇及所生婴儿88对为对照组,两组婴儿在出生即刻及15 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U,并按常规0?1?6月龄方案分别注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20 μg?所有婴儿于出生后未免疫预防前及1?7?12月龄采集静脉血,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观察婴儿血清HBeAg情况?联合免疫失败率及免疫应答反应?结果:① HBeAg阳性孕妇的婴儿出生时HBeAg阳性率95.31%;HBeAg阴性孕妇的婴儿出生时HBeAg均为阴性?②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的婴儿进行联合免疫接种后在7月龄时免疫失败率分别为6.25%?0%(P < 0.01)?③HBeAg阳性孕妇免疫失败8例婴儿出生直至12月龄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均阴性,12月龄时HBeAg明显高于出生时?④ HBeAg阳性孕妇非免疫失败婴儿12月龄HBeAg均转阴;7?12月龄时婴儿HBsAb滴度分别为(717.38 ± 338.43) mU/ml?(476.46 ± 322.27) mU/ml,与HBeAg阴性母亲的婴儿7?12月龄时HBsAb滴度(747.26 ± 343.23) mU/ml?(532.31 ± 341.61) mU/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母亲HBeAg阳性是联合免疫失败的高危因素,婴儿体内母源性HBeAg不影响婴儿免疫应答中HBsAb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