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6篇
内科学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灶局部放血治疗痛风2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痛风是人体内的嘌吟代谢物“尿酸盐”生成与排泄失衡,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滑膜而引发的关节红肿热痛的急性关节炎,该病并不少见,但往往易被误诊。笔者自1992年5月~2001年8月间,共收治28例,均以小针刀局部切开放血而治愈,疗效确切而快捷,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28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小34岁,最大81岁;病程最短1α,最长30α;28例始发病灶均以跖趾关节为先;9例继发膝关节肿痛,2例继发髌骨面肿痛,6例继发有双踝关节、跟腱、足背肿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竞赛了解我省基层寄生虫病防治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蠕虫检测能力,从而推动防治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方法 将参赛选手按性别、年龄、职称、单位级别和来源单位是否承担血吸虫病防治任务进行分组,对各组选手的蠕虫检测总成绩及制片和渎片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来自全省16个市和广德、宿松县18支参赛队伍的72名选手蠕虫检测平均总成绩为28.31分,未达及格线,最低成绩0分,及格人数不到1/3.制片平均成绩较优,为8.57分,平均得分率85.69%,及格人数占93.06%;读片平均成绩较差,为19.74分,平均得分率仅为39.47%,及格人数仅占约1/5.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和单位级别参赛选手之间的蠕虫检测各项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源单位承担血吸虫病防治任务的选手蠕虫检测各项成绩均优于来源单位未承担血吸虫病防治任务的选手(P<0.05).结论 我省基层寄生虫病防治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蠕虫检测能力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基于可溶性童虫抗原(SSA)早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IHA法。 方法  收集日本血吸虫感染后第13d童虫,制备SSA;探索SSA致敏红细胞的最佳体积比例以及灭活补体阴性兔血清的最佳封闭浓度,制备基于SSA的IHA法诊断试剂(以下简称“SSA-IHA法”),并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前及感染后第1、2、3、4、5、6周兔血清。 结果  SSA致敏红细胞的最佳体积比例为1:1,灭活补体阴性兔血清的最佳封闭浓度(V/V)为3%。SSA-IH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前及感染后第1、2、3、4、5、6周兔血清的阳性率依次为0%、0%、0%、90.91%、100%、100%和100%。 结论  基于可溶性童虫抗原(SSA)的IHA法在早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数量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实验动物后在其体内存活和粪便排卵状况,为了解低水平流行态势下血吸虫低感染度动物传播能力奠定基础。方法取新鲜逸出的尾蚴2、4、6、8条,分别感染小鼠和家兔,饲养至感染后42d收集小鼠和家兔粪便,连续收集3d,利用浓集法镜检计数每克小鼠粪便虫卵数量(EPG),尼龙袋集卵孵化法观察家兔粪便毛蚴孵化率,以判定粪便中血吸虫卵排出情况。解剖全部实验小鼠与家兔,灌注法收集成虫,计算小鼠和家兔的感染率、体内合抱成虫检获率及虫负荷水平;同时观察小鼠和家兔肝脏表面虫卵结节,并收集家兔血清进行血吸虫抗体检测。结果小鼠感染尾蚴数量为2条时,其感染率、体内合抱成虫检获率、肝脏虫卵结节率和粪便排卵率分别为66.67%、58.33%、58.33%和58.33%,随感染尾蚴数量的增加四者趋于1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455,3.135,3.135和3.135,均P>0.05);小鼠体内平均虫荷和粪便平均EPG随感染尾蚴数量增加而增加(r值分别为0.588和0.533,均P<0.01)。家兔尾蚴感染数量为2条时,其感染率、体内合抱成虫检获率、肝脏虫卵结节率、血检阳性率和粪便孵化阳性率均为40%,除粪便孵化阳性率外(χ^(2)=0.003,P>0.05),其他指标均随感染尾蚴数量的增加趋于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73,4.473,4.473和6.758,P<0.05或P<0.01);随着感染尾蚴数量的增加,家兔体内虫荷增加(r=0.421,P<0.01)。结论感染一对日本血吸虫的小鼠和家兔即可检测到粪便排卵,提示小型适宜哺乳动物宿主传病能力强,应加强监测与控制,消除潜在的传染源隐患。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评估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的现场筛查效果。方法选择安徽省长江流域3个血吸虫病流行区7个流行村的6~65岁居民为查病对象,在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三检)合并尼龙绢集卯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的同时,采用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进行血清特异抗体检测,评估其现场筛查效果,并与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比较。结果7个村共有3004人同时接受2种病原学检测和3种血清免疫学检测,IHA、DDIA和ELISA法的阳性率分别为40.81%、59.79%和59.25%,与病原学检测阳性率2.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以病原学检测为金标准,IHA法的特异度、约登指数、一致率和阳性预测值高于DDIA和ELISA法,分别为60.48%、52.37%、61.25%和5.55%;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89%和99.66%,均介于DDIA法和ELISA法之间。IHA法与DDIA和ELISA法的一致率分别为65.25%和69.91%,IHA检测结果与DDIA和ELI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检测阳性者中,IHA法与DDIA和EI,ISA法的一致率均为90.54%,IHA检测结果与DDIA和ELI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适用于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筛查,但需进一步提高该试剂盒的特异度,最大限度地排除阳性者中已经治愈的中远期感染者。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克隆与日本血吸虫未知功能的新基因SJFCE3549,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应用生物信息学初步探讨其功能。方法应用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中扩增SJFCE3549基因全长ORF,将其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MV-Tag2A中,通过PCR、限制性酶切分析及测序进行鉴定。应用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其细胞定位、蛋白序列、结构域及功能。结果获得日本血吸虫未知功能基因的克隆SJFCE3549,序列分析结果提示该cDNA序列含有一个453 bp的完整阅读框序列,编码150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16.67 kDa,等电点为6.28。二级结构分析预测提示其具有一定抗原性。结论成功地克隆了日本血吸虫基因SJFCE3549全长ORF,构建了其pCMV-Tag2A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湖北钉螺种群结构1年周期内动态变化,为钉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河滩、沟渠有螺环境各1处,于每月中旬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连续1年的钉螺调查,调查指标包括钉螺的死活、性别、螺旋数、钉螺体长与体宽、生殖腺发育状况(颜色深浅、生殖腺与肝脏长度的比值),以及土壤螺卵含量。同时,测量土壤温度和湿度,以及收集环境所在地的气温和日降雨量等气象数据。结果钉螺存活率、活螺密度与土壤温度、气温呈正相关。钉螺存活率略呈双峰型,峰值在5~6、9月份;活螺密度河滩环境呈双峰型,峰值在7、9月,而沟渠以4~5月最高。钉螺体长(L)与体宽度(W)回归方程,L_(河滩)=2.355+1.678W(F=2 989.43,P0.01),而L_(沟渠)=0.478+2.091W(F=2 989.43,P0.01)。河滩环境钉螺体长在4.07~11.81 mm之间,平均值为(8.98±0.92)mm;沟渠钉螺体长在3.63~9.92 mm之间,平均值为(7.03±0.82)mm。钉螺河滩和沟渠环境钉螺的螺旋数分别以5~8个和4~7个为主,其中河滩环境螺旋数≤5、沟渠环境螺旋数≤4的钉螺构成比分别以5、9月份最高,均为20%左右。河滩、沟渠钉螺雌雄比分别为1.66∶1和1.22∶1。雌雄钉螺的生殖腺发育基本呈同步变化,丰盈期为4~5月和9~10月。土壤螺卵含量月间差异均显著,河滩以6月份最高(100.8个/0.1 m~2),沟渠以5月份最高(82.5个/0.1 m~2)。结论 4-5月和9-10月是钉螺繁殖、世代交替的主要时节,应作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钉螺药物灭杀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鉴定日本血吸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SjEGFR),并阐明其在日本血吸虫生长和生殖发育中的作用。方法通过5’-RACE和3’-RACE扩增、测序获取SjEGFR基因全长片段。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16、18、20、22、24、26 d)表达情况。使用整条虫体原位杂交法对感染24 d的日本血吸虫雌、雄虫SjEGFR基因转录本进行定位。通过体内持续RNA干扰(RNAi)技术特异性敲低SjEGFR基因,待虫体发育至30 d收集虫体。统计分析雌、雄虫回收数量以及虫体长度,通过明矾卡红染色观察虫体生长发育情况。结果首次鉴定了SjEGFR基因,其结构具有一个保守的酪氨酸激酶位点。整条虫体原位杂交定位显示该基因转录本在虫体各处均有表达,在雌、雄虫肠道部位呈现出明显着色的高表达。体内RNAi显示,SjEGFR基因表达被特异性敲低后,雌、雄虫生长受阻。RNAi组雌虫子宫内无虫卵,肠道内无色素沉积、卵黄腺发育迟滞、卵巢发育受阻;雄虫呈现睾丸个数减少、体积变小,出现了更多未成熟的精母细胞。结论特异性敲低SjEGFR基因表达可影响日本血吸虫生长和生殖发育,阻滞虫卵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