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安置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总结非开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安置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的手术方法、除颤阈值 (DFT)测定及ICD工作参数设置等临床经验。 10例患者 ,6例有反复晕厥病史。 2例晕厥时心电图证实为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 ,体外电除颤成功 ,另 8例心内电生理均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其中冠心病 8例 (1例合并Brugada综合征 ) ,扩张性心肌病 1例 ,原发性室颤 1例。 5例术前口服胺碘酮治疗。结果 :全部经锁骨下静脉置入ICD ,术中所有患者成功诱发室颤 ,并一次电击成功。手术时间 92± 2 7min。DFT≤ 2 0J,电击阻抗 4 1.2± 15 .3Ω ,R波高度 16 .3± 6 .6mV ,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ICD方法简单 ,安全可靠 ;术前口服适量胺碘酮对术中诱发室颤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观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分析20例NIDDM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结果:75%的患者24小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均〉17.3/10.6kPa(130/80mmHg),85%患者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10%,且夜间平均血压下降与糖尿病病程呈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动态脉压差变化与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105例接受24h动态血压监测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每组以动态平均脉压差50mm Hg为界,分为正常脉压和高脉压2个亚组,比较不同亚组间微量蛋白尿患者的比例、平均尿白蛋白排泄率、尿微球蛋白等差异。结果 在同一组别中,高脉压差亚组微量蛋白尿患者的比例、尿白蛋白排泄率、尿α1-MG和β2-MG均高于正常脉压差亚组。结论 脉压差有助于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4.
INTRODUCTION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 isa wide-used method for BP measurement and known asmore effective than clinic readings, especially inevaluation of circadian vari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the so-called "white-coat hypertension". Reduction inthe nocturnal BP fall in ABPM may be associated withan increased risk of end-organ damage including renaland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essential hypertension. In diabetic patients,microalbuminuria is a ke…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室肌复极的变异性。【方法】用计算机自动测量技术及 2 4hHolter记录仪 ,分析心肌梗死组 (n =35 )和对照组 (n =37) 2 4hQT、QTc间期变异性 (QTV、QTcV)。【结果】心肌梗死组 2 4hQTV指标中ASDQT较对照组增大 (P <0 0 5 ) ,心肌梗死组 2 4hQTcV指标中SDQTc、SDAQTc、rMSSDQTc、CVQTc较对照组增大 (P <0 0 5 ) ,两组各频域指标 (HF ,LF ,TF ,HF/LF)比较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心肌梗死后QTV、QTcV增大 ,提示心室肌复极在时间上的不均一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钠/钙交换电流(INCX)是诱发心律失常的重要离子电流之一.已有研究显示β-肾上腺素受体(AR)激活增加心肌细胞INCX,但是,β1-AR对心肌细胞INCX的调节作用目前尚未清楚,本研究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β1-AR激活对正常大鼠心室肌细胞INCX的作用及其信号调节途径,探讨β1-AR激活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和细胞离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访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近远期治疗的效果。方法心力衰竭患者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62.0±15.6(35~80)岁,其中扩张型心肌病2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缺血性心肌病l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34例、Ⅳ级14例。植入CRT系统(含CRTD),随访23.4±15.8个月。结果48例中有良好反应者32例,对治疗无明显反应者11例。死亡9例,其中2例猝死,4例死于心力衰竭恶化。结论CRT疗效肯定,定期随访和程控,将有助于减少无反应者。CRTD有助于降低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11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行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患者,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组,冠状动脉狭窄50%~70%组,冠状动脉狭窄>70%组.分别测定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和频域指标(VLF、LF、HF、LF/HF).[结果]冠状动脉狭窄>70%者较正常对照组HRV时域和频域指标明显降低(P<0.05);冠状动脉狭窄50%~70%者pNN50和HF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其余指标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动脉狭窄<50%与正常对照组HR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动脉狭窄>70%者与冠状动脉狭窄50%~70%者比较,HRV各指标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冠状动脉狭窄<50%者比较,HRV各指标明显降低(P<0.05).冠状动脉狭窄<50%者与冠状动脉狭窄50%~70%者比较,HRV各指标均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未明显受损害,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者,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非开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安置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心内接触式标测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对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及术后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23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早搏14例,室性心动过速9例),平均年龄(38.4±7.7)岁,男性8例,女性15例,采用心内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2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早搏7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平均年龄(39.2±8.5)岁,男性5例,女性7例,采用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心内接触式标测组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操作总时间.消融术前、后1、3个月动态心电图检查两组患者24 h室性早搏次数,随访观察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复发情况.结果 与心内接触式标测比较,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21.8±7.6)min vs(42.4±14.4)min]、X线曝光时间[(17.6±2.9)min vs(36.4±7.5)min]、操作总时间[(88.1±8.8)min vs(108.5±16.9)min]均明显缩短(P《0.01),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随访时,心内接触式标测组2例心律失常复发;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随访时,心内接触式标测组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与心内接触式标测比较,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消融术总时间缩短.并且,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深化了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研究,制定合理准确的消融策略、降低术后复发率提供了更可靠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