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分析医院病原菌的结构和耐药的变迁趋势,探讨病原菌的变迁与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关系。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1995年以来11年临床标本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同期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分析病原菌变迁与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性。结果:11年间从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5914株。①G 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构成比上升趋势明显,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和肠球菌属的构成比波动幅度较大,但变化趋势不明显。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构成比虽有波动,但始终维持在高水平;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的构成比明显下降,不动杆菌的构成比明显上升。②1995年构成比最高的3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葡菌,2005年变为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和不动杆菌。③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在2005年达70DDD/100人天,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为喹诺酮类、二代头孢菌素和含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菌素;单一品种药物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和阿奇霉素。④大环内酯类、糖肽类、碳青霉烯类和3代头孢/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强度变化与多种病原菌构成比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MR-SA构成比的变化与多种药物使用强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水平逐渐升高,将会增大抗感染治疗的难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变化有可能导致病原菌结构和耐药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刘敏  姜玲敏 《山东医药》2006,46(22):37-37
为了明确术后长期使用抗生素能否降低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率,我们对1203例骨科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临床资料:选择1998年1月~2003年12月人住我院骨科择期手术患者1203例,男800例,女403例,年龄12~85岁。所有患者无下列情况:合并糖尿病、肾衰、类风湿等系统性疾病,长期应用激素,术前住院时间超过5d,切口未拆线即出院,人院时体内存在感染灶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损伤患者治疗中出现的类似感染症状的药物治疗对策。方法 分析治疗过程中药物对疾病转归的影响。结果 神经损伤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及消化道症状,呈血清病样改变;胃肠道粘膜溃疡,肠道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脓血便或粘液便等;有时合并肺片异常及浆膜腔炎等类似感染症状,一般使用抗菌药治疗,疗效不明显,但给予复方苯乙哌啶或同时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明显的疗效。结论 复方苯乙哌啶对神经损伤治疗过程中类似感染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在治疗重症反复感染中发现,抗生素对免疫系统有影响;在感染过程中,免疫病理损伤与临床抗生素的疗效有重要的相关性。在临床中发现,临床医师在治疗重症反复感染中,抗生素不断的轮番置换,并没有达到治疗的目的。究其原因,就是忽视抗生素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为此本文对参加数年以来的重症、反复感染患者的会诊经验进行总结,并对以上2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一定的见解,以便在临床合理用药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7.
合理使用抗生素(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耐药性产生的机制2 1细胞膜屏障功能改变 :包括低通透性和主动外排两种机理 ,在G—杆菌中多见 ,表现为一些结构互不相同的药物产生非特异性低水平耐药 ,而细菌外排系统可因基因突变而进一步提高耐药水平。G—菌外膜由Porin蛋白 (主要功能蛋白为OmpF)组成 ,主要为水的转运膜通道 ,能让低分子量的亲水性溶质穿过外膜进入菌体。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是脂溶性大分子 ,不能穿过这种通道 ,所以对G—菌天然耐药 ,氨苄青对绿脓杆菌的天然耐药也属于此机制。G—菌经抗菌药诱导获得耐药性的一种方式就是减少了OmpF的表达。例如 :…  相似文献   
8.
在机体各部位正常微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定位及功能等都处于动态平衡。(如消化道中 ,需氧的、专性及兼性厌氧的G+菌与G-菌相互拮抗共存 ,二者又共同与真菌拮抗 ,保持相对稳定 ,并且在机体强大的免疫防御机制下与机体互利共生。 )如果机体有免疫缺陷 ,全身营养状况差 ,化学药物的免疫毒性 ,致使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则机体某部位的微生物群落发生改变 ,其中具有特殊致病性的菌群异常增殖 ,或是因创伤等在无菌部位建立了异常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与机体间的平衡打破 ,机体就出现炎症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于是感染发生。此…  相似文献   
9.
姜玲敏 《中国药业》2000,9(10):25-25
近几年来,作者发现一些临床诊断为感染症的患者轮番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数月不等,可是临床感染症状未见改善,有时甚至加重。常见有发热、浆膜腔炎及肺片异常或出凝血异常,实验室检查往往找不到病原菌,有些患者的症状酷似于某些自身免疫病的表现。停用抗菌药,改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为此,就感染症及其抗感染治疗中的免疫学问题,进行文献复习,并予讨论如下。1机体抗感染过程中的免疫病理损伤微生物侵入机体释放的细菌毒素或病毒抗原激活T/B细胞大量增殖,使T细胞本身或其产物所激活的巨噬细胞(MΦ)和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抗抑郁药使用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抗抑郁药的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DDDs呈逐年上升趋势,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销售金额每年都占80%以上,成为一线抗抑郁药,西酞普兰、氟西汀、舍曲林是近3年来使用最多的SSRI类药物。结论:我院抗抑郁药使用基本合理,SSRI成为抗抑郁首选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应用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