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地尔硫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疗效及对患者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影响。方法选取11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U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6)。所有入选病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地尔硫卓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MMP-9和MPO水平。并于治疗期间,观察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6%比82.1%,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观察组:(2.1±1.3)次/周,对照组:(4.2±1.1)次/周],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缩短[观察组:(2.0±0.7)min,对照组:(3.7±1.3)min],MMP-9及MPO水平降低[观察组:(295.2±47.6)μg/L,对照组:(326.8±52.1)μg/L;观察组:(142.4±38.1)u/L,对照组:(161.5±40.8)u/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7%和16.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地尔硫卓治疗UAP疗效可靠,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心绞痛发生频率,缩短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并降低机体MMP-9和MPO水平,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脑啡肽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应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心衰患者284例,分为脑啡肽酶抑制剂组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组,各142例,两组患者在规范应用倍他乐克、螺内酯等抗心衰基础治疗上,按分组分别予以脑啡肽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根据患者症状、血压情况调整其治疗剂量,并逐渐滴定至目标靶剂量。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HR)、心输出量(CO)、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血脑钠肽(BNP)等相关指标,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HR、CO、LVEDD、LVEF、6MWT、BNP等指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而收缩压及舒张压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治疗3月后比较,6 min步行试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550.0(421.0,623.5)vs.450.0(380.0,520.0)](P=0.006),其他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脑啡肽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治疗心衰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脑啡肽酶抑制剂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3.
肿瘤血管是为肿瘤细胞输送氧气及营养物质的通道,也是实现肿瘤转移的重要通道之一。新近发现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在血管新生中作用显著,尤其是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特异表达于肿瘤边缘的血管重建区,参与肿瘤血管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动对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多发伤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72 h内平均血糖(GluAve)、血糖标准差(GluSD)、血糖变异率(GluCV).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249例)及死亡组(51例),比较两组间GluAve、GluSD、GluCV.将GluAve分为5个亚组(3.9 ~5.5、5.6 ~ 6.6、6.7~7.7、7.8~9.9、≥10.0 mmol/L)、GluCV分为4个亚组(<15%、15% ~ 30%、30% ~ 50%、>50%),分别分析不同亚组间院内病死率,并分析不同GluAve水平、GluCV亚组的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发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GluAve (mmol/L)、GluSD(mmol/L)、GluCV均高于存活组[11.31±4.38比8.50±3.40,2.85±1.94比1.87±1.67,(28.30±23.08)%比(20.90±13.70)%,均P<0.05].随GluAve、GluCV逐渐上升,病死率也逐渐升高(x12=26.332、P=0.000,x22=65.522、P=0.000).在GluAve 7.8 ~9.9 mmol/L亚组中,GluCV<15%亚组及GluCV >50%亚组的病死率分别为9.09%(3/33)与46.15%(6/13,P<0.01),而GluAve≥10.0 mmol/L亚组内相应病死率分别为21.05%(4/19)和61.54%(8/1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GluAve、GluCV为死亡危险因素[GluAve优势比(OR)=1.150,95%可信区间(95%CI)为(1.042,1.270),P=0.006; GluCV OR=1.022,95%CI为(0.999,1.040),P=0.040],而GluSD对死亡无影响.结论 GluAve、GluCV升高与多发伤死亡显著相关,控制血糖及血糖波动可能是减少多发伤死亡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5.
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是指孕37 w后,胎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 g;或低于同孕龄平均体重的两个标准差;或低于同孕龄正常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是高原移居人群常见的围产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世居人群(海拔>2 800 m)和急进高原人群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特点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2008年12月有完整病历资料的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316例的治疗措施,其中高原世居人群(A组)179例,急进高原人群(B组,进入高原<3个月)137例,比较两组临床救治疗效及特点。结果 A组康复170例(94.97%),B组康复115例(83.94%),两组康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组患者较A组患者临床情况复杂,救治困难,疗效差,应该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DAPA)对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致右心衰竭(right heart failure,RHF)大鼠房性心律失常(atrial tachyarrhythmia,AT)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TL组)、模型组(MCT组)、MCT+低剂量DAPA干预组(MCT+LD组)和MCT+高剂量DAPA干预组(MCT+HD组),持续干预35 d后,完成模型及心功能评价,心房结构重构评估,炎症因子检测,在体心脏电生理实验。结果DAPA可降低模型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PAP)及平均右心室压(mRVP)(P<0.05),减轻炎症反应(P<0.05),减轻右心房纤维化(P<0.05),降低AT诱发率(P<0.05)及平均AT持续时间(mean atrial tachyarrhythmia duration,MATD)(P<0.05),其程度在高剂量DAPA干预组中更明显。结论DAPA能够降低PAH致RHF大鼠的AT易感性,其机制主要可能与DAPA抑制系统炎症和抗心房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吴金春  官立彬  罗荣 《西南军医》2013,15(1):114-115
我国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严重威胁高原居民和部队指战员的生存能力、生活质量和劳动效率(部队的战斗力),然而,海拔超过3000m以上的高原低氧环境即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影响,进而引起高原病。因此,高原地区需要大量掌握高原医学专业知识的军医。抓好高原医学现场教学,着力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高原医学人才,对完成军民共建现代化社会任务,提升高原高寒部队综合卫勤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能量消耗实测值与预计值的一致性,了解其静息代谢特点,指导临床营养供给。方法:利用间接测热法测定静息能量代谢,同时与应用H-B公式、体重法等预计能量消耗值比较,用Bland-Altman法比较实测值与预计值的一致性。结果:32例病人测定了静息能量代谢,用间接能量测定法测得的能量消耗值与其他预计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预计值与实测值在95%的平均差值时符合率较高,但离散值较大。而在±10%实测值的平均值范围内一致性低。结论: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能量代谢变异性大,使用间接测热法测定每个病人的实际能量消耗,对病人个体化供给营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患者女性,53岁,主因"间断心悸5年,频发1年,加重1 d"为主诉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短等不适,持续约几分钟至1小时不等,发作时于外院行相关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后症状好转(具体治疗不详),而后症状反复发作,均可自行好转,未曾进一步诊治。1年前症状发作频繁,再次就诊外院,予以普罗帕酮片200 mg,3/d控制心室率,华法林抗凝治疗,发作频次减少,1月前诊所随访,心电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