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分析其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共施行0~14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436例,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13例,室间隔缺损83例,动脉导管未闭139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均采用Amplatzer法。结果全组患儿无手术死亡病例,封堵成功423例(97.4%),房间隔缺损组、室间隔缺损组和动脉导管未闭组的成功封堵率分别为97.7%(208/213),94.0%(79/83),98.6%(137/139)。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15.2%)。全组门诊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片随访3-36个月,无残余分流、死亡及严重心脏事件。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部分患者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体质量5 kg以下少数民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围术期处理。方法:2006年7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5 kg以下先心病患儿107例,年龄11 d至13个月,体质量2.6~5 kg。病种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室间隔缺损(VSD)和(或)房间隔缺损(ASD)54例,其中部分伴动脉导管未闭(PDA)和(或)肺动脉高压(PH),肺动脉瓣狭窄(PS)1例,法洛三联症3例,法洛四联症(TOF)9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ECD)9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9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TGA)8例(室间隔完整4例,室间隔缺损4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3例,主动脉弓缩窄(COA)并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3例,肺动脉闭锁(PA)2例,三尖瓣闭锁(TA)1例,房室连接不一致1例。本组中I期根治手术96例,减状手术11例(肺动脉环缩术6例,中心分流术4例,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术1例);体外循环下手术93例,其中深低温停循环3例。结果:本组术后早期死亡6例(5.6%),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1例,多脏器衰竭2例,呼吸衰竭2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低心排9例,多脏器损害5例,肾衰竭3例,肺部感染28例,心律失常3例,切口感染3例,心包积液2例,残余分流1例及乳糜胸1例。随访2个月~5年,81例无中期死亡,再手术3例。结论:严格评估低体质量先心病患儿手术适应证和时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经胸“杂交”(hybrid)手术房间隔缺损的经验和体会。方法2007-01~2012-12对10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实施杂交手术,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右前胸2—4cm小切口进胸,经右心房置入Amplatzer房缺封堵器闭合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直径3—34mm。结果103例杂交手术获得成功,成功率98.1%。心内操作平均时间(17±8)min,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随访9月-2年,效果良好。结论经胸Hybrid手术可适用于任何年龄的患者,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该术式是一种简便、安全、微创的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双向Glenn手术治疗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68例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行双向Glenn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3个月至22岁,平均年龄3.9岁;体重6.2~53.0(13.6±8.5)kg。术前诊断包括三尖瓣闭锁20例,单心室11例,右心室双出口10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7例,三尖瓣狭窄5例,肺动脉闭锁5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4例,法洛四联症4例,三尖瓣下移畸形2例。其中合并右位心、右旋心14例,单心室并肺动脉高压行肺动脉环缩术后2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中心分流术后1例。23例和45例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分别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死于严重的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肺部感染。脉搏血氧饱和度从术前的66.8%±11.8%提高至出院时的89.3%±7.4%(P〈0.05)。其中53例脉搏血氧饱和度术后较术前升高〉10%。红细胞压积由术前0.49±0.11降至术后的0.40±0.07(P〈0.05)。术后发生胸腔积液16例(23.5%),乳糜胸7例(10.3%),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7.4%),心律失常4例(5.9%),气胸1例(1.5%)。以上并发症均经相应的治疗治愈。随访55例,随访时间9个月至6年,所有吻合口血流通畅,无狭窄,无血栓形成,临床效果满意。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5年完成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恢复顺利。结论双向Glenn手术安全、可靠,是一种治疗难以解剖根治或需一期生理矫治的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较好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于6个月的法乐四联征患儿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56例法乐四联征1~6个月患儿均采用右心房、右心室纵切1=7,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15例仅行右心室流出道加宽补片,41例行跨环补片。结果术后早期无死亡;发绀均消失,血氧饱和度均在96%以上;随访3~62个月,1例死亡,2例需行二次手术,1例左肺动脉狭窄,1例右心室流出道残余梗阻;NYHA心功能I级或Ⅱ级。结论小于6个月的法乐四联征患儿行根治手术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传统左后外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结扎术、改良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胸外科收治的PDA患儿临床资料,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 A组采取传统经左后外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 B组采取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结扎术, C组采取改良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本研究纳入PDA患儿119例, 其中A组41例(男16例, 女25例)、B组37例(男19例, 女18例)、C组41例(男17例, 女24例)。比较三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滞留时间、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B、C三组患儿手术时间[(112.20±26.41)min、(104.51±18.59)min、(114.39±33.2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B组术后胸...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解剖矫正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征的远期效果。方法 11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征患儿,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紫绀,1例有频繁缺氧发作,经皮血氧饱和度60%~85%,1例术前并发脑脓肿,4例伴明显肺动脉瓣及瓣环狭窄;术前共同瓣轻度反流2例、中度反流3例、重度反流2例;11例均采用右心房、右心室纵切口,二片法补片修补房室间隔缺损,左侧房室瓣裂隙采用间断缝合,右心室流出道加宽补片。结果手术后11例患儿紫绀均消失,经皮血氧饱和度均在95%以上;1例脑脓肿患儿先行脑脓肿治疗后再行矫正手术亦康复;术后超声检查显示2例二尖瓣少量反流,其中1例合并三尖瓣中度反流;术后早期无死亡;随访6个月~5a无死亡,患者NYHA心功能Ⅰ级或Ⅱ级。结论解剖矫正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征手术安全、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超声心动图监护下心导管介入与经胸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房间隔缺损(ASD)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心动图监护下接受心导管介入治疗与经胸小切口手术治疗的104例AS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超声心动图监护下心导管介入治疗与经胸小切口手术1次封堵成功率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均极低。结论:在小儿ASD的治疗中,心导管介入与经胸小切口手术各有优劣,应结合临床实际谨慎选择治疗方案;超声心动图能在术前、术中与术后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其充分并正确的使用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9.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脏瓣膜置换机械瓣术后需终生抗凝治疗,目前常用方法是口服华法林,所需华法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术后早期剂量较难掌握,为寻找口服华法林抗凝的剂量规律,分析103例患抗凝表及相关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