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9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43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尿液脱落细胞进行观察,有融合细胞(FC)者27例,阳性率为63%(27/43)。凡FC阳性者尿蛋白均呈阳性。用McAb免疫酶技术检测,所有FC上均发现特异性HFRS抗原。经用A_(35)、3D_8(抗结构蛋白单克隆抗体)分别对8例FC标本进行分析,发现A_(35)阳性2例、3D_8阳性7例,抗原表达以FC膜处更为明显。本结果表明,泌尿系统上皮细胞FC的形成与HFRS膜蛋白在上皮细胞膜上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患者血浆中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确诊的7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A级23例(A组),B级29例(B组),C级20例(C组)。6例健康志愿献血者为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浆uPA、uPAR、PAI-1的变化。并同时检测血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 Ⅳ)、Ⅲ型前胶原(PC Ⅲ)、血浆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其活动度改变。 结果 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血浆uPA、uPAR、PAI-1逐渐增加,HA、PC Ⅲ也明显增加。Child C组患者血浆uPA、uPAR、PAI-1水平(μg/L)分别为1.88±0.64、4.82±2.02和52.60±16.87,A组分别为1.36±0.43、3.03±1.48和24.09±7.14,B组分别为1.79±0.62、4.80±2.22和41.40±17.52,C组与A、B组比较,t值为2.81~7.38,P值均<0.01。A组血浆uPA与PC Ⅲ呈负相关(r=-0.4785,P<0.05);C组PAI-1与HA呈正相关(r=0.5447,P<0.01)。 结论 肝硬化晚期,虽然血浆uPA、PAI-1增加,但总的效应表现为uPA相对不足,肝基质纤维降解受抑制,血浆uPA、PAI-1与肝硬化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9岁,因发热、头痛4天,昏迷1天,诊为重型乙型脑炎收住院。入院后经对症处理,病情一度相对稳定,第5天出现叹息样呼吸且规律不整,立即给予洛贝林、可拉明,同时给予大剂量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第7天又出现叹息样呼吸和下颌式呼吸,心音呈代偿性亢强,心率130次/分,明显紫绀,应用呼吸兴奋剂、强心剂和氧气持续吸入等无效,继而出现心跳停止,呼吸仅  相似文献   
4.
5.
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相似文献   
6.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1979~1985年共收治60岁以上病毒性肝炎102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8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检测7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8水平,观察其与肝功能及肝内炎症反应程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检测对象观察组为慢性乙型肝炎36例,肝硬化35例,HBV血清标志物均为阳性,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学指标均阴性,无台并其它感染。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对照组为30例健康献血员,其性别构成和平均年龄与观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方法为双杭体夹心法,试剂盒购自第四军医大学免疫室,操作按说明书进行。统计学方祛:IL…  相似文献   
8.
17β-雌二醇对大鼠肝纤维化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2)对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影响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80只,体重(200±17)g,分成三组.CCl4模型组(30只)以60?l4橄榄油剂行腹部皮下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每次2 ml/kg体重,每周2次.E2预防组(30只)CCl4组以同样方法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皮下注射E2,剂量为200μg/kg体重,每周1次.对照组(20只)给予生理盐水.每周处死各实验组大鼠4~6只,记录实验结果.自肝脏右叶取材,作常规H-E染色和Masson胶原染色、原位杂交和透射电镜检查,检测大鼠肝组织中NF-kB P65 mRNA基因表达情况.由图像分析仪半定量分析结果.结果CCl4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球蛋白水平及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E2预防组(P<0.05),白蛋白水平在造模第12周末,明显低于E2预防组(P<0.05).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于CCl4造模第6周及第12周,大鼠肝组织中NF-kB P65 mRNA表达阳性染色细胞数分别为21.70%±5.93%和46.19%±6.73%;而在E2预防组则分别为15.36%±4.41%和31.51±6.02%,明显低于CCl4模型组(P<0.05),E2可明显下调NF-kB P65 mRNA基因表达.与E2预防组比较,CCl4模型组大鼠肝细胞损害程度明显,可见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及胶原纤维.结论E2能下调大鼠肝组织NF-kB P65 mRNA基因表达,阻断HSC活化增殖信号传导通路,减少细胞外基质分泌与沉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减少肝细胞损伤,改善肝功能,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EG)临床上少见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以消化系统症状如乏力、腹痛、腹泻、恶心、腹部不适等为常见临床表现 ,伴有消化道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 (EC)增多或浸润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等 ,少数患者因急性腹痛伴胃肠道不全梗阻起病 ,极易误诊为一般胃炎、结核性腹膜炎、外科急腹症或漏诊。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我院 1990 - 0 1~ 2 0 0 2 - 0 5收治的 EG11例临床表现、实验室内镜检查、病理、诊断治疗和误诊原因回顾性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本组 EG1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为 15~ 5 8岁 ,平均 31岁± 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体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心脏病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肝硬化患者27例,正常对照组15例,按肝功能Child分级分类;应用超声Doppler检测体循环血流动力学、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E波、A波、Ev/Av比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静息状态下肝功能B、C级肝硬化患者平均动脉压、外周阻力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肝功能A、B级患者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5,P<0.01),呈高动力循环状态(P<0.05,P<0.01).而肝功能C级患者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下降,提示心脏收缩功能损害.肝硬化患者Ev/Av比值显著降低(P<0.01),示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结论晚期肝硬化患者存在肝硬化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