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度训练的病理生理及康复 Ⅰ.大鼠过度训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实验表明,运用大鼠跑台运动,以心电图、体重、饮食量、精神状况、毛发脱落、尿蛋白、血清睾酮、皮质醇等为监测指标建立大鼠过度训练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本文并首次模拟出大鼠运动性心律失常心电图。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漂浮电极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在床旁体表心电图监护指导下,通过Seldinger穿刺技术,在无X线透视条件下将临时起搏漂浮电极导管送入右心室.通过体表心电图QRS波群确定电极位置。记录放置电极导管所花费的时间与平均起搏时间,观察临时起搏操作并发症。结果40例患者穿刺均获成功,安置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平均操作时间(9.1±2.1)min,起搏时间1-15d,中位时间5.5d,电极脱位2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可在没有X线设备下紧急起搏而不需搬动危重患者,具有操作简单、起搏迅速、疗效肯定及相对安全的特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四诊法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及中医诊断思维与西医临床的结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急诊预检分诊中采用中医四诊法的患者382例,分析预检分诊时中医四诊的具体应用及分诊效果,探讨临床价值。结果382急诊患者分诊时间平均为(3.5±1.5)min,初步诊断与最终诊断符合率达到96.07%(367/382)。达到急诊预检分诊目的,符合分诊要求。结论中医四诊在急诊预检分诊中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叶剑飞 《海峡药学》2009,21(8):137-13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伴高脂血症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口服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治疗。观察组25例,口服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的同时加用阿托伐伐他汀10mg/晚(商品名:立普妥)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运动耐受改善情况、血脂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能减少心绞痛发作。运动耐受及心功能均得到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血脂降至理想水平,而对照组血脂无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伴高脂血症病人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MRI表现与外周血B型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分类水平的关系。方法通过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测定121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的脑梗死面积,其中大面积脑梗死有5例完成高分辨率MRI(HR-MRI)扫描并进行分析。分别检测大面积、小面积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BNP、CRP及白细胞分类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面积大小与BNP、CRP、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水平呈正相关(P 0.05),相关系数分别为:r=0.661,r=0.584,r=0.221,r=0.197。与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251,P 0.05)。急性脑梗死HR-MRI表现为梗死区小血管迂曲扩张、管壁水肿、增厚、管腔狭窄。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炎性指标检测值与梗死面积有不同程度相关性,HR-MRI有助于显示梗死区炎性反应,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评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叶剑飞 《新中医》2016,48(8):40-42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对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减重平板训练、平衡功能训练、下肢肌群功能训练等,每次20 min,每天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每天1次,早、晚分服,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的步行和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m最大步行速度(MWS)、6min步行距离(6MWT)得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患侧单腿负重时间、Berg平衡量表(BBS)均高于对照组,而静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距离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合康复治疗能改善偏瘫患者的步行耐力和动、静态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8.
血浆D-二聚体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旭峰  叶剑飞 《临床医学》2009,29(12):103-10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5例结直肠癌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结果检测结直肠癌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阳性组(〉250μg/L)132例,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81例;阴性组(≤250μg/L)103例,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4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与结直肠癌的病情发展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是混有胚胎性癌、绒毛膜癌、卵黄囊瘤、畸胎瘤、精原细胞瘤等两种或以上成分的睾丸肿瘤,临床较为少见且恶性度较高,本文将总结其临床特征并优化其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1994年5月至2016年11月收治22例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统计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0.8±10.4)岁,隐睾率为13.6%。肿瘤最大径平均为(5.1±2.7 )cm。病理结果提示12例(54.5%)包含2种不同生殖细胞肿瘤成分,7例(31.8%)包含3种不同肿瘤成分,2例(9.2%)包含4种不同肿瘤成分,1例(4.5%)包含5种不同肿瘤成分。肿瘤成分分析包括卵黄囊瘤(16例,72.7%)、成熟畸胎瘤(7例,31.8%)、未成熟畸胎瘤(5例,22.7%)、胚胎性癌(17例,77.3%)、绒毛膜癌(4例,18.1%)、精原细胞瘤(6例,27.3%)。根据美国癌症学会肿瘤分期,19例为Ⅰa期肿瘤,2例为Ⅱa期肿瘤,1例为Ⅲa期肿瘤。术前与术后1年内血清肿瘤标志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胎蛋白和乳酸脱氢酶的平均值分别为414.50 MIU/mL、 242.95 μg/L、196.95 U/L(术前)和17.20 MIU/mL、90.20 μg/L、183.70 U/L(术后),术前与术后1年内组间比较所得P值分别为0.079、0.043和0.624。14例患者术后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大部分患者长期生存(94.4%)。结论: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后联合腹膜后淋巴结清扫以及必要的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可能有助于控制肿瘤,并使大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癌是世界范围内男性的第二大癌症死因,而前列腺癌根治术已成为局限性前列腺癌治疗的金标准。随着腹腔镜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 LRP)或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obot assisted radical prostatectomy, RARP)已经成为主要的治疗方式[1-3]。尽管国内较大的医院能够独立开展LRP,但仍然有部分省级医院和大部分地市级医院未能开展该项技术。为了该技术在国内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快速掌握的LRP技术,让更多基层患者能尽量在附近医院得到治疗。 LRP中背静脉复合体的结扎和膀胱尿道的吻合是最困难的步骤[4-5],有些文献报道了在RARP中使用倒刺的缝合线代替普通缝线来进行膀胱 尿道吻合[5-8],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双针、双向吻合膀胱 尿道断端,且没有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而且RARP技术因为价格高在国内短期内无法普及,因此国外文献的参考意义有限。本文将介绍一种腹腔镜下改良的无结技术来结扎背静脉复合体和吻合膀胱 尿道,以利于在更广泛的省市级医院及更多的年轻医生中推广这种无结式LR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