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胃炎结节状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研究萎缩性胃炎和结节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的特征.方法 在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之间,通过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结果,来对比分析胃镜检查中发现的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结果 本次研究显示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分为结节类型A(结节性胃炎)和B(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结节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具有大小均一、分布密集的特点,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几乎都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诉,并且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病理检查有淋巴滤泡而没有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类型B,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大小不一、分布松散,多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主诉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幽门螺杆菌检测部分阴性,病理的结果发现有中、重度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少有淋巴滤泡.结论 拥有结节状改变类型A的结节性胃炎是一种新的特殊胃炎,不同于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类癌是一类以肠嗜铬细胞瘤为主要起源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多数发生在胃肠道,也可见于呼吸道等其他部位[1]。其好发部位一般为阑尾、直肠、小肠、十二指肠及胃等,一般认为胃肠道类癌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预后较好。近年来,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更新和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类癌早期发现诊断逐步提高,有必要对胃肠道类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诊治的33例胃肠道类癌病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3岁。因间断发作阵发性腹痛7年,加重1个月入院。脐周痛呈阵发性,疼痛每隔1h左右一次,持续10~20min,常取被动屈膝位,肌往东莨菪碱、强痛定等解痉镇痛刘效果差,间歇期无异常表现,7年间在外院多次就诊,曾以腹型癫痫治疗3年,症状有所缓解,4年前因食管多发囊肿,在胸科行食管囊肿切除术。近1个月腹痛加剧伴暗红色水样便,在当地医院以出血性休克进行抢救,后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超声微探头检查结合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来确定黏膜下肿物的起源和性质,并评价其对黏膜下肿物的价值。方法对于直径>3 cm的消化道肿物进行超声微探头探查,再选择最佳路径进行细针穿刺取检。结果16例次的黏膜下肿物穿刺活检,成功率达到100%,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100%。结论超声微探头结合细针穿刺活检诊断黏膜下肿物是安全、有效、价廉物美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内镜超声检查(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SMT,作EUS检查确认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病灶,以高频电切除治疗。结果包括食管肿瘤21例,胃窦肿瘤8例,胃角肿瘤1例,胃体肿瘤3例,胃底肿瘤3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瘤2例在内,共有38例SMT均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过程顺利,无一例并发症出现。结论内镜下切除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仅能治疗,而且还可获得组织学诊断。内镜超声检查对于SMT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原丽莉 《健康向导》2011,17(3):26-27
恶性肿瘤目前是国内病死率最高的疾病,其中消化道肿瘤占恶性肿瘤的50%左右。消化道肿瘤在我国高发,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在消化道肿瘤中,又以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最为常见。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消化道肿瘤如果早期发现,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但是,国内大多数消化道肿瘤诊断时已近晚期,失去救治机会,给家庭和个人带来巨大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常规回肠末端检查的重要性,提高末端回肠病变的检出率和正确诊断率。方法:用变焦放大电子结肠镜联合喷洒靛胭脂染色对282例回肠末端行常规形态观察及组织学研究。结果:经放大结肠镜局部喷洒靛胭脂检出67例末端回肠病变。结论:用放大电子结肠镜联合靛胭脂染色常规检查回肠末端黏膜,可提高末端回肠病变的检出率,减少漏出率,特别对微小病变的检出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丽萍  毕淑娟  裴宪琴  杨燕  原丽莉  陈星 《护理研究》2007,21(36):3347-3347
近年来开展的鼻胃镜检查术开辟了消化内镜界的新领域。超细的镜型,对鼻腔、咽、喉刺激、损伤较轻,尤其是食管狭窄的病人无须扩张即可完成检查。但在检查过程中护理的配合,直接影响鼻胃镜检查术的效果。加强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确保鼻胃镜检查术安全无痛的关键,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6年11月—2007年7月100例行鼻胃镜检查术的病人,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6岁~98岁,平均58.2岁;受检原因分别为疑食管病变25例,胃部病变63例,手术后复查5例,内镜下治疗7例。1.2器械鼻胃镜:EG—470N5前视镜,拥有前…  相似文献   
9.
升结肠倒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肠镜检查作为目前一种日趋普及的检查技术,有助于明确肠道疾病的诊断,并于内镜下进行治疗。倒镜技术是结肠镜检查中一种特殊的检查方法,目前,在上消化道检查中应用很普及(尤其是始于胃窦部的低位倒镜法),在下消化道检查中比较普及的是直肠壶腹部位的倒镜技术,但在升结肠检查中尚未普及。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升结肠倒镜技术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临床应用的电子胃镜外径多为9.0~9.8mm,检查时对咽喉部的刺激较大,且患者接受检查时的耐受程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一部分患者对接受胃镜检查心存顾虑,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