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手术Wiltse入路的解剖学基础,提高该入路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方法 成人标本20具,通过解剖观察双侧竖脊肌腱膜与多裂肌的关系;最长肌与竖脊肌腱膜的关系;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是否清晰,是否存在稳定的解剖标志;竖脊肌腱膜表面及其深面是否还存在其它结构可作为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隙的解剖标志。 结果 多裂肌虽有少许纤维与竖脊肌腱膜相连接,仍可视为在竖脊肌腱膜上无起点;在腰部,最长肌在竖脊肌腱膜形成起点,起点的内缘自内上向外下斜行,并发出筋膜向深部延伸副突、横突,由此形成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分隔;在所有20具标本的左右两侧,以此隔膜为解剖标志向深部钝性分离,直接、顺利到达关节突;在竖脊肌腱膜表面未发现任何可作为多裂肌和竖脊肌间隙标志的解剖结构,剥离竖脊肌腱膜后在最长肌和多裂肌表面亦未发现可定位二者间隙的解剖标志;在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内,最长肌的内侧面可见清晰的节段神经及伴随血管。 结论 竖脊肌腱膜在最长肌内侧向深部的延续是腰椎手术Wiltse入路准确进入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的可靠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糖尿病在我国成为了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我国糖尿病病人已达2000多万人,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引起了更多的人们的关注,这与现在人们的工作环境和营养过剩有很大的关系,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病因至今都尚未完全阐明,也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根治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在临床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聚甲基阿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与磷酸钙骨水泥(CPC)制成一种注射型混合骨 水泥,利用各自的特性,优势瓦补,从而使该混合骨水泥成为理想的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填 充材料。方法实验材料为注射型PMMA骨水泥和注射型CPC骨水泥。首先将PMMA与CPC按质 量比1:2、1:1、2:l均匀混合,制成不同比例的混合骨水泥,然后将PMMA、CPC、混合骨水泥(1:2、1:1、 2:1)制成标准试件(直径6ram、高12mm),最后对试件进行力学性能、凝固温度、凝同时间、电镜扫描、 x线衍射、动物肌肉内植入实验,初步评估混合骨水泥的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PMMA与CPC 在I:1比例混合时理化性能满意,其抗压强度较CPC提高约120%,凝固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低于 45℃,凝固时间约12—14 rain,微观结构与CPC相似,孔径在100—300¨m之间分布最多(约70%), 大部分孔与孔之间有10~201zm小孔冕通。动物肌肉内植入实验显示混合骨水泥(1:1)的组织相容 性满意。但降解速度缓慢。结论PMMA与CPC在I:1比例混合能有效克服单一材料缺点,优势互 补。从而使该混合骨水泥有望成为理想的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I九1成形术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与磷酸钙骨水泥(CPC)制成一种注射型混合骨水泥,利用各自的特性,优势互补,从而使该混合骨水泥成为理想的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材料.方法 实验材料为注射型PMMA骨水泥和注射型CPC骨水泥.首先将PMMA与CPC按质量比1∶2、1∶1、2∶1均匀混合,制成不同比例的混合骨水泥,然后将PMMA、CPC、混合骨水泥(1∶2、1∶1、2∶1)制成标准试件(直径6mm、高12mm),最后对试件进行力学性能、凝固温度、凝固时间、电镜扫描、X线衍射、动物肌肉内植入实验,初步评估混合骨水泥的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 PMMA与CPC在1∶1比例混合时理化性能满意,其抗压强度较CPC提高约120%,凝固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低于45℃,凝固时间约12~14 min,微观结构与CPC相似,孔径在100~300μm之间分布最多(约70%),大部分孔与孔之间有10 ~ 20μm小孔贯通.动物肌肉内植入实验显示混合骨水泥(1∶1)的组织相容性满意,但降解速度缓慢.结论 PMMA与CPC在1∶1比例混合能有效克服单一材料缺点,优势互补,从而使该混合骨水泥有望成为理想的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对中国绝经后女性人群的适用性,探索有、无股骨颈骨密度(BMD)对FRAX预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2314名绝经后中国女性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采集所有入选者FRAX预测工具中所包含的各危险因素资料,将包括股骨颈BMDT值等数据输入FRAX,计算10年骨折风险。从所有危险因素数据中得出针对中国绝经后女性骨折风险预测的回归方程,将该方程得出的骨折风险值与FRAX预测值相比较。对有无BMD情况下的FRAX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除吸烟和饮酒外,FRAX预测风险与各危险因素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既往骨折史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骨质疏松引起的主要骨折概率(临床性椎体、髋部、肱骨和前臂骨折)和髋部骨折的概率均随着股骨颈BMD的下降而升高。根据中国绝经后女性骨折风险预测回归方程计算的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FRAX预测结果一致,有无BMD情况下的FRAX预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X可用于中国绝经后女性人群骨折风险预测,无BMD情况下的FRAX预测结果同样可靠。  相似文献   
6.
隐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军  唐海  王炳强  张智  陈浩  贾璞  包利 《实用骨科杂志》2011,17(12):1070-1072
目的探讨隐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以减少漏诊。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科行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82例,经X线和核磁共振阅片分为有和无隐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共两组,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发病椎体数、髋部骨密度值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82例患者入选,其中有隐性骨折的患者14例,无隐性骨折的患者68例,隐性骨折的患者占此组病例的17%。14例隐性骨折患者中仅1例为2个椎体隐性骨折,余均为1个椎体隐性骨折。两组病例的椎体骨折数比较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年龄、性别、髋部骨密度、体重指数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隐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在临床中确实存在,并有一定的发病率,无明确的临床规律可循,应注意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7.
张双江  冯飞  王开玉  孙海波  包利  贾璞  单建林  唐海 《重庆医学》2021,50(18):3123-3126
目的 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骨转换标志物变化情况,选择较合适的检测指标,为早期防治PMO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骨科50~70岁69例绝经后女性资料,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患者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的结果,分为PMO组(44例)和骨质正常组(25例).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及既往病史等,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并比较两组25羟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OC)和甲状旁腺素(PTH).分析绝经后女性骨转换标志物与骨密度相关性.结果 两组腰椎、股骨颈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正常组比较,PMO组25(OH)D3水平更低[(22.57±10.48)ng/mLvs.(16.46±7.93)ng/mL],PTH水平更高[(35.89±13.71)mmol/L vs.(44.75±16.7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3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25(OH)D3和PTH水平监测对PMO防治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椎体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北京友谊医院骨科经PVA治疗的MM椎体病变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34±12.59)(44~92)岁。术前相关影像学检查,且有明确责任椎体。术前、术后72 h、术后6个月随访分别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术后复查X线片及CT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首发症状为腰背疼痛而首诊骨科者约占56.3%。手术椎体节段从C5~S2,共74个椎体,56.8%(42/74)病变节段集中在胸腰段(T_(10)~L_2),手术方式PVP占71.9%。VAS评分由术前(7.97±1.09)分降至术后72 h(2.84±0.72)分,6个月随访的(2.91±0.78)分,疼痛缓解明显;ODI评分由术前(83.61±5.66)分降至术后(43.96±6.38)分,6个月随访为(46.11±7.12)分,均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4个椎体中14个发生骨水泥渗漏(18.9%),但均无相应临床症状。结论 PVA治疗MM椎体病变可以快速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但骨水泥渗漏也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后不同时期行新型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型术(Vesselplasty)干预,在临床症状、影像学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区别。方法 对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采用Vesselplasty治疗的125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时机分为两组:早期手术组(4周内手术)72例,共115个椎体;延迟手术组(4周后手术)53例,共73个椎体。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1 d和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脊柱后凸角(LKA)和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 d和术后1年的VAS、ODI和LKA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小(P<0.05),两组间同随访时期的VAS、ODI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但A组的LKA明显小于B组(P<0.05)。两组中所有患者术后1 d与1年的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恢复(P<0.05),但同随访时期A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明显大于B组(P<0.05),且在术后1年时B组伤椎高度丢失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间的骨水泥渗漏率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1年相邻椎体继发骨折患者例数与再手术率B组高于A组(P<0.05)。结论 对OVCF早期与延迟行Vesselplasty干预在改善VAS、ODI和在骨水泥渗漏方面无明显差别,但早期Vesselplasty治疗可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减轻术后椎体再塌陷和减少相邻椎体继发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甲基丙烯酸甲酯溶液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传导的影响。方法制备蟾蜍离体坐骨神经标本,随机将标本分为4组:任氏液对照组,0.01%、0.1%和1%甲基丙烯酸甲酯溶液组。采用BL-42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标本动作电位的振幅和传导速度。结果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振幅为(5.28±0.16)m V,传导速度为(15.63±0.47)m/s。给药后0.01%组的振幅在第3~15分钟时出现"高台期",最终降至(2.53±0.21)m V,传导速度在第10分钟开始下降,实验结束时为(8.06±0.77)m/s。0.1%组在第1~15分钟为"高台期",但最终降至(1.88±0.14)m V,传导速度在第5分钟下降,实验结束时为(2.81±0.51)m/s。1%组在试验结束时振幅为(1.37±0.12)m V,传导速度在第2分钟下降,实验末为(2.73±0.43)m/s。结论甲基丙烯酸甲酯溶液可以降低神经动作电位振幅及传导速度。中低浓度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动作电位振幅,但长时间作用于神经仍会减弱振幅,高浓度溶液则不会出现振幅升高的现象。甲基丙烯酸甲酯对神经传导的影响可能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手术止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