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内科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非治愈性切除的内镜下特征,并尝试以此构建一项非治愈性切除危险度的评估工具以量化非治愈性切除风险。方法2006年8月—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病理为早期胃癌的378处病变纳入病例对照研究。其中78处(20.6%)为非治愈性切除纳入观察组,剩余300处治愈性切除病变中按操作年份相差±1年以1∶3的比例匹配纳入对照组(共234处)。采用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非治愈性切除易发因素,将最小β系数对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赋1分,其余因素按其β系数与该最小β系数的比值进行赋分,以此建立非治愈性切除预测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观察各评分段的非治愈性切除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位置、发红、溃疡或溃疡瘢痕、皱襞中断、皱襞纠集和超声内镜提示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病变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5),而接触或自发出血可能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68)。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US提示累及黏膜下层(VS 局限于黏膜内:β=0.901,P=0.011,OR=2.46,95%CI:1.23~4.92)、病变直径3~<5 cm(VS <3 cm:β=0.723,P=0.038,OR=2.06,95%CI:1.04~4.09)、病变直径≥5 cm(VS <3 cm:β=2.078,P=0.003,OR=7.99,95%CI:2.02~31.66)、病变位于胃上1/3(VS 胃下1/3:β=1.540,P<0.001,OR=4.66,95%CI:2.30~9.45)、有皱襞中断(β=2.287,P=0.008,OR=1.93,95%CI:0.95~3.93)均是早期胃癌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因素直径3~<5 cm赋1分,超声内镜提示累及SM层赋1分,病变位于胃上1/3赋2分,直径≥5 cm和有皱襞中断各赋3分,其他因素均赋0分,再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后发现,评分≥2分时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概率达41.9%(37/93),约是评分0分时[11.5%(25/217)]的4倍。结论直径≥3 cm、位于胃上1/3、有皱襞中断和超声内镜提示累及黏膜下层是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生非治愈性切除,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还需积累病例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外科手术患者为对照,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远端胃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远期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及胃功能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筛选出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ESD或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EGC患者,对术后1年以上的患者进行随诊。采用QLQ-C30,SF-36,EQ-5D和消化不良症状评定量表评价QOL;通过5 h胃排空率评价远端胃功能;采用胃镜观察吻合口是否通畅。根据切除时年龄,对胃下1/3行ESD(EP)组和远端胃大部切除(SP)组进行1∶1匹配,对比两组的QOL和胃功能。结果 共纳入EP组和SP组患者各25例。经QLQ-C30测定,认知功能的得分分值分别为EP组83.3(83.3,83.3),SP组83.3(83.3,100.0)(P=0.056);两组症状(疲倦、恶心呕吐、疼痛、气促、失眠、食欲丧失、便秘、腹泻和经济困难)阳性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EQ-5D健康状况和SF-36的得分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消化不良症状评定量表测定,EP组有烧灼症状的患者占56.0%,而SP组仅28.0%患者有此症状(P=0.054);SP组有恶心症状的患者占20.0%,而EP组仅4.0%患者有此症状(P=0.084)。胃排空结果显示EP组5 h胃排空率异常者高达31.8%,而SP组没有排空异常(P=0.003)。胃镜结果示,EP组1例患者存在幽门管狭窄,但5 h胃排空率正常;Sp组吻合口均通畅。结论 ESD和外科手术治疗远端胃EGC,对患者QOL的远期影响大致相同。远端胃ESD后的远期胃排空功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